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卢卡奇,G.
释义 Lukaqi
卢卡奇,G.(卷名:哲学)
Gyrgy Lukacs (1885~1971)
  匈牙利哲学家、文艺理论家。1885年 4月13日生于布达佩斯。毕业于匈牙利大学,曾三度去德国学习。1918年匈牙利革命爆发后参加匈牙利共产党。1919年任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文化人民委员,同年底革命失败后流亡维也纳。1930~1945年侨居莫斯科。1945年匈牙利解放后回国,当选为匈牙利科学院院士,任布达佩斯大学哲学和美学教授。1956年任纳吉政府的文化部长。纳吉政府倒台后,未被吸收进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1967年才被重新承认为党员。1971年 6月 4日卒于布达佩斯。他的主要著作有:《心灵与形式》、《当代话剧发展史》(1912)、《小说理论》(1920)、《历史和阶级意识》(1923)、《十九世纪文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1937)、《现实主义史论》(1939)、《哥德及其时代》、《青年黑格尔》(1948)、《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1948)、《理性的毁灭》(1954)、《审美特性》、《社会存在的本体论》(1973)。
  哲学和政治观点  卢卡奇青年时代的世界观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使他的思想发生转变,同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M.韦伯等人的关系破裂,开始批判资产阶级文化,对工人阶级持同情态度,对工人运动采取国际主义的立场。20年代初,他在政治上倾向于“左”的宗派主义,受到列宁的批评。他的哲学著作《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受到当时共产国际领导人的批判。为此,他一度检讨。居留莫斯科期间,他致力于马列著作的研究。苏联共产党第20次代表大会后,他的观点有过变化,曾积极参加裴多菲俱乐部的活动。晚年,在19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和“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后,他的思想又发生转变,批判苏联当时的政治制度,主张“重新确立苏联革命后最初几年的无产阶级民主”。
  卢卡奇因《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而被看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该书关于物质和意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同传统的解释相对立,主张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因素是异化和把它变成无产阶级意识的过程,革命斗争的目的在于废除异化和实现“真正的人性”。
  美学思想  美学是卢卡奇所着重研究的领域之一。1911年他发表了论文集《心灵与形式》,提出了艺术作品何以能够存在的问题,试图寻找在艺术作品的“纯粹内在性”与审美体验的“纯粹内在性”之间神秘契合的原因。1930年在莫斯科期间,他写成了《马克思恩格斯与拉萨尔之间关于济金根的论争》等文艺评论,产生了较大影响,被誉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他在1963年出版的《审美特性》一书,成为他从事50余年美学探索的一个总结。
  卢卡奇在《卢卡奇谈话录》一书中指出: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存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是第一性的东西,而人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东西,它随社会历史而发展变化。审美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卢卡奇认为人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对象都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人的审美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只有在与劳动的发展、与人征服周围环境以及通过劳动对人自身的改造这三者的相互关系中才能理解。人的感官是劳动的产物,在人的交往方式中模仿与情感激发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形成审美反映的基础。在史前时代,日常生活的自发性产生了拟人观,即以人格化的观点来看待一切事物,形成了图腾崇拜和巫术活动。巫术模仿最初与审美是毫不相干的,但在客观上却成为审美形成的基础和中介,在创作和感受这些模仿形象时,人们的注意力暂时不是集中在现实生活本身,而是集中在这种现实生活的反映上,由此模仿形象通过它的形式实现了与现实生活的分离,而获得了一种新的特性:它不是现实生活,而是现实生活的映象,即以单纯形式表现出来的形象。这是造成审美反映形成的重要条件。巫术模仿的主观意图是影响自然力,而客观效果却激发着人的思想感情,这两种不同激发倾向的内在矛盾正是审美由巫术活动中分化出来的起因。卢卡奇同时明确指出:人类的审美活动不可能由唯一的一个来源发展而成,它是逐渐的历史发展综合形成的结果。
  卢卡奇把模仿看作是艺术的决定性源泉。他肯定了模仿中的主观成分,并努力去揭示艺术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审美的主观因素表现在拟人化特征中,审美是以人为中心的,艺术的对象是人的世界,它所表现的是与人相关的本质,是人的精神和它的外化。艺术是人类自我意识最适当的和最高的表现方式。只有用自我意识的感受才能从哲学上说明审美反映的特性。艺术的世界是为人自己、为人类进步而创造的。在这个世界中,现实表现为反映的图象,并将对象的偶然联系提高到必然性的世界,其中客观现实的内容和规定被转化为纯粹视觉或听觉的审美存在。卢卡奇通过模仿范畴把反映和创作辩证地统一了起来,把模仿的外化作为沟通日常现实与艺术的环节。他把艺术感受的体验对日常生活产生的震撼作用称为陶冶,认为它是一种非道德化的感动和认识冲动,通过它可以使人达到意识和自我意识,从而发挥艺术的启迪作用。
  卢卡奇把J.W.von歌德关于诗歌创作应在特殊中见出一般的思想从哲学上发展为特殊性范畴是审美的结构本质。从而,在结构范畴上对审美与科学反映作出了区分。他指出,特殊性是普遍性与个别性之间的一个中间范畴,具有沟通两者的性质。在审美中,既不能脱离现象的个别性,又必须包摄本质的普遍性。艺术作品要成为人的内在心理与外在世界的有机统一,成为人的人格与他在世界上的命运的有机统一。这种内在和外在的统一、本质和现象的统一,正是特殊性范畴的主宰,也正是审美构成的拟人化本质。在审美的领域,普遍的东西表现为生活的决定性力量,当它构成具体人的具体命运的组成部分时,就完成了普遍性在特殊性中的扬弃;当个别性排除了它的直接性而克服了它的无法传达的性质时,就实现了个别性在特殊性中的扬弃,从而使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单个人。审美领域中的特殊性不仅是一个中介,而且是一个独立的中项,由于艺术门类及作品风格的不同,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中点,作品的中点位置的选择决定和影响着作品结构、形象和细节的审美活力。
  对于卢卡奇的理论,国外存在不同见解。有人认为,卢卡奇把美学等同于艺术理论,不是把审美关系作为人类主体的感性实践,而仅仅作为一种意识现象,容易忽视对真正原因的哲学说明。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2: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