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工影响天气 |
释义 | rengong yingxiang tianqi 人工影响天气(卷名: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 水文科学) weather modification 人们通过研究和实验,应用一定的技术方法,使某些局地天气现象朝有利于人类的方向转化,以达到预定目的的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措施。又称人工控制天气,是人工降水、人工防雹、人工消云、人工消雾、人工削弱台风、人工防霜冻和人工抑制雷电等的总称。 自然天气过程的能量十分巨大。一次风暴凝结的水量约为 1000万吨的量级,其凝结潜热为2.5×1016焦耳,相当于燃烧 480万桶石油的热量。台风中的水汽每分钟释放的潜热,相当于爆炸20个百万吨级核弹所放出的能量。如果直接耗费如此巨大的能量来制造或消灭一个天气过程,实际上是不大可能的,经济上也是不合算的。所以必须寻找自然天气过程中可利用的条件,用少量的耗费促使它们向预定方向转化。人工影响天气的途径,主要是利用云的微物理过程。例如在温度低于 0°C的云中存在着大量未冻结的水滴,利用播撒成冰催化剂(见播云催化剂)可使水滴转化为冰晶并释放潜热,从而改变云的微物理过程和热力、动力结构。用这种方法进行人工影响天气,耗费比较小,效益可能很大。 方法 人工影响天气最主要的方法是播云,即用飞机、火箭或地面发生器等手段向云中播撒碘化银等催化剂,改变云的微结构,使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发生改变。按对象的性质不同,播云所用的催化剂也不同,其催化过程可分为两类:①冷云催化。温度为0~-30°C的云中,往往存在过冷却水滴,若在这种云中播撒碘化银或固体二氧化碳(又称干冰)等成冰催化剂,可以生成大量的人工冰晶。这类催化剂的成冰效率很高,1克催化剂就可生成数量级为1万亿个的冰晶,使1立方公里云体内产生浓度为1个/升的冰晶。在某些云中,人工冰晶通过伯杰龙过程可形成降水(见云和降水微物理学),从而达到人工降水的目的。在强对流云中,人工冰晶能长大成冰雹胚胎,同自然冰雹争夺水分,使各个冰雹都不能长成危害严重的大雹块,这样可达到防雹的目的。在过冷云(雾)中,人工冰晶使云(雾)滴蒸发而自身长大下落,又可达到消云(雾)的目的。在冷云催化过程中释放的巨大潜热会改变云的热力、动力过程,着力于这种动力效应的催化称为动力催化。动力催化可使某些对流云的云体发展而增加降水。在台风云系某些部位的动力催化,可能改变台风的环流结构而削弱其最大风力,从而减轻台风造成的灾害。②暖云催化。在云中播撒直径略大于0.04毫米的水滴,使它们同云滴碰并,长成雨滴而降落到地面。此法效率很低,每克水大约只能形成几百万个雨滴胚胎。如果播撒大小适当的吸湿性盐粒,也能促成雨滴的生成,且效率比播撒水滴高,每克食盐大约能形成几千万个雨滴胚胎,再通过碰并过程形成雨滴,此法可促使暖云增加降水。在暖雾或某些暖云中播撒盐粒使雾滴或云滴蒸发,盐粒吸湿长大下落,也可达到消雾或消云的目的。 播云的手段有三种:①地面播撒,通过空气运动,带入云中。此法虽然简易,但催化剂从何处入云,能有多少入云,都很难掌握。②将催化剂装入火箭弹头或高射炮弹内,发射到云中的预定部位。此法虽迅速和直接,但是载量有限。③用飞机将催化剂直接播入云内。此法机动性强,载量也大,但有时受飞行安全的限制。 除播云方法外,用加热空气的方法消雾或防霜冻,也有一定效果。但此法耗费很大,只能用于很小的范,如机场跑道的消雾和果园的防霜冻。此外,用向上喷射的高温气流以促使空中或云中的局部空气产生对流运动,增加局地的水汽凝结和降水;改变地面状态或在空气中播撒碳黑微粒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改变局地空气的热力结构。这些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 和其他学科关系 人工影响天气涉及多种学科和技术。它的理论基础是大气科学,特别是云和降水物理学。它在试验设计和效果检验中,广泛应用数理统计的成果。在播云催化剂的研究过程中,要用到结晶学和表面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催化剂在空中和云中的扩散,涉及了大气湍流和小尺度运动。在观测技术方面,涉及气象要素和云中微粒的测量技术、气象雷达(包括多普勒雷达、双波长雷达)技术、微波探测技术(见微波大气遥感)、气象卫星测量以及示踪剂测量、超微量化学分析等。在播云技术方面,涉及火箭、炮弹和烟火剂等的设计和制作问题。在数值模拟的进展方面,则依赖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状况。从另一方面说,人工影响天气的开展,也促进了大气科学及有关领域的发展。 历史和现状 人工影响天气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理想,17世纪末,中国清代的《广阳杂记》就载有:“夏五、六月间,常有暴风起,黄云自山来,必有冰雹,土人见黄云起,则鸣金鼓,以枪炮向之施放,即散去。”这是中国古代用土炮防雹的生动描述。1946年,美国科学家I.朗缪尔等根据冰晶在降水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人工产生冰晶影响冷云降水的设想,他的助手V.J.谢弗和B.冯内古特,发现将干冰碎粒和碘化银烟粒引入充满过冷水滴的云室里,能够产生大量的冰晶。同年11月,谢弗进行了第一次对自然云层的人工催化试验。他用飞机将3磅干冰碎块投入云顶温度为-20°C的过冷层状云中,5分钟后,云下出现了降雪。此试验结果引起广泛的重视,推动了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的迅速发展。到了60年代,美国科学家J.辛普森进行了动力催化试验,获得一定程度的成效。苏联科学家Γ.Κ.苏拉克韦利泽等,用冷云催化方法进行了大规模防雹试验。全世界大约已有80个国家或地区开展过这种试验研究,其中规模较大的国家有美国、苏联、中国、澳大利亚、法国等。中国从50年代开始,在大多数的省(自治区)开展了人工降水或防雹试验,有些单位还进行过消雾、消云和抑制雷电的试验。 在人工影响天气的各项研究中,开展得最多的是人工降水。一些比较严格的试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冷云催化可以增加降水量10~20%。也有些试验的效果不显著,个别情况还反而减少了降水量。暖云催化试验进行得比较少,技术上也不太成熟。人工防雹的规模仅次于人工降水。60年代以来,苏联持续进行了多年的防雹试验,他们宣称用催化剂方法可使雹灾的损失减少60~90%,但是由于缺乏严格的效果检验,未能得到一致的确认。中国、美国、瑞士等国所进行的大量防雹试验,效果不一。70年代美国进行了“国家冰雹研究计划”,结果防雹效果不好。人工消云开展较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消除局地的过冷层云。在消除暖云方面,也有一些试验成功的例子。人工消雾开展得很早,40年代已经试验用加热法消除机场跑道上的雾,耗费虽大,但有相当成效。现在用干冰或液化丙烷消除过冷雾的技术,已在一些机场投入业务使用。消暖雾以及人工削弱台风、人工抑制雷电等,都尚处于探索试验阶段。 人工影响天气的试验曾经在一些国家广泛开展。随着试验研究的深入,逐步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复杂性:①人工影响天气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例如云中必须存在过冷水滴,才能使冷云催化奏效;②因为云中的动力过程和微物理过程十分复杂,两者又互相影响,所以采用同样的播云方法,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不同场合的播云结果往往出入很大;③因为天气现象的自然变率很大,播云造成的改变较小,要把人为的改变从自然变化中区分开来(即效果检验)是十分困难的。所以人们对于人工影响天气的实际效果,常常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估价。人们正在着重进行有科学设计的专业试验,通过大量试验的统计分析、综合观测的物理分析、数值模拟的理论分析三个方面来检验效果,明确适宜的播云条件,改进播云技术,逐步认识自然规律,以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实际效果。 参考书目 W.N.Hess,ed.,Weather andClimate Modification,John Wiley and Sons,New York,197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