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傈僳族
释义 lisuzu
傈僳族(卷名:民族)
Lisu nationality
  中国的少数民族。(见彩图)自称“傈僳”,藏族称他们为“笮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丽江和迪庆、大理、保山、德宏、楚雄、临沧等州县。四川省的盐源、盐边、木里、德昌等县也有分布。人口为480960人(1982)。傈僳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彝语支。先后分别使用过3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主要通行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地区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一部分基督教徒中;第二种是维西县傈僳族农民汪忍波创制的音节文字,通行于维西县几个区;第三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已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推行。


  历史发展  8世纪以前,傈僳族便居住在四川雅砻江及四川与云南交界地的金沙江两岸广大地区。傈僳之名首见于唐代樊绰《蛮书》,称之为“栗粟”,并认为是当时“乌蛮”的一个组成部分。12世纪以后,受丽江土司木氏(纳西族)及北胜州土司高氏(白族)的统治,多数充当庄奴、院奴和农奴。16世纪中叶,由于丽江木土司与藏族统治集团发生战争,大批傈僳族在荞氏族(括扒)首领木必帕的率领下,渡过澜沧江,越过碧罗雪山,进入努江地区。
        


  1908年,云贵总督府及丽江府派阿墩子(德钦)弹压委员夏瑚巡视怒俅两江,夏瑚委任怒管及俅管袁裕才等分别管理怒江及俅江(独龙江)事务,并下令取缔过去康普、叶枝、察瓦龙等地土司对傈僳族、独龙族的苛派。
  1911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领土片马、鱼洞、岗房等地。辛亥革命后,云南军都督府都督蔡锷任命西防国民军总司令兼第一师师长李根源组成 3个殖边队进驻怒江地区,从而阻止了英国殖民势力向怒江的窥伺。此后,云南地方政府分别在努江地区建立了知子罗(碧江)、上帕(福贡)、菖蒲桶(贡山)、 泸水等4个行政委员公署,1928年以后分别改为设治局,并在独龙江的茂当设立公安公局,管理独龙江事务。
  反帝反封建斗争  18世纪和19世纪,傈僳族人民多次掀起起义斗争。其中以1801~1803年维西傈僳族首领恒乍绷领导的反土司抗清起义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历时2年,革命烈火遍及8县,先后消灭康普土司、大小头目及清军数千人,迫使清朝查办了维西厅守备,免除了维西土司的封建特权,减免了33个府厅州县的3年赋税及铜课。
  从1869年起, 一大批西方的探险家、 地理学者、殖民主义者和传教士进入怒江及独龙江地区进行探测。1907年,法国天主教司铎任安收在贡山白哈罗强迫民工修建教堂,激起各族人民公愤,焚毁了教堂,是为“白哈罗教案”。
  1941年,日本侵略军侵占中国云南省的怒江西岸,在上江乡隔江炮轰六库镇,使当地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失,各地傈僳族人民用火枪及弩弓、刀矛阻击日寇的进攻,给予应有的惩罚。
  社会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傈僳族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居住在云南省丽江、维西、永胜、云龙、兰坪、保山和四川省等地的傈僳族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社会。居住在大小凉山周围的傈僳族,已分化出一些中小奴隶主,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猎,普遍使用牛耕。居住在怒江的傈僳族生产力水平低下,铁具和竹木农具并用,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为主,狩猎、采集为辅,阶级分化不明显,社会上形成“粗波帕”(富裕户)、“杂此帕”(够吃户)、“刷帕”(贫困户)、“笮巴”(奴隶)4个阶层。 怒江傈僳族的土地制度分为个体私有、家族共同伙有、村寨及家族公有3种形式,并普遍存在一种伙有共耕制“哈米贝来合”,这是一种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土地所有制和耕作的原始协作形式。手工业及商业尚未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碧江、福贡等县出现一些以物易物的初级市场。16~20世纪初期,怒江傈僳族还存在过家长奴隶制,奴隶被当作家庭成员或养子看待,日常生活与主人略有差别,社会地位较低,有的奴隶可以赎身为自由民。过去维西县的查尾村,兰坪县的营盘街是傈僳族地区掠夺人口、买卖奴隶的口岸。1912年,李根源派遣的3个殖边队进驻怒江地区后,为削弱蓄奴主势力,实行“开笼放雀”政策,用武力释放了大批奴隶。到1949年为止,怒江地区的家长奴隶制已基本瓦解。
  到20世纪50年代为止,傈僳族还保存明显的氏族残余。 同一祖先后代所组成的集团称为“初俄”, 即氏族。仅怒江州傈僳族的氏族名称就有虎、熊、猴、蛇、羊、鸡、鸟、鱼、鼠、蜂、荞、竹、菜、麻、柚木、犁、霜、火18种,这些氏族名称同时又是各个氏族的崇拜对象──图腾。同一氏族之下,由父亲的2代至4代人所组成的亲族集团称为“体俄”,即家族之意。家族在现实生活中还起一定的作用。由若干不同的氏族和家族所共同组成的村寨称为“亢”。村寨头人有的是自然形成,有的是各家族老人互相推举,称为“搓吾”;由官府委派的头人则称为“实帕”。头人不得世袭,其职责是:对内领导生产,调解纠纷,主持祭祀,对外承头纳贡,摊派夫役,领导血族复仇,缔结盟约等。
  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  婚姻行一夫一妻制(见一夫一妻制家庭)。过去,头人及富裕户有一夫多妻的。男子婚后与父母分居,组成小家庭。青年男女婚前恋爱自由,但结婚往往由父母包办。妻兄弟妇、姑舅表亲及亚血缘族内婚盛行。人死后行土葬,垒土坟,有氏族墓葬场。
  1950年以前,傈僳族人民行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将一年划分为花开月、鸟叫月、烧火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盖房月10个季节月。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腾冲傈僳族群众每年农历二月七日过“刀杆节”。(见彩图)


  傈僳族群众过去信奉原始宗教,拜崇自然,相信万物有灵,有巫师。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德宏、怒江地区,传入基督教和天主教。
  建国后的变化  1949年秋,中共云南地下党领导的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七支队在解放了剑川、丽江之后,派遣游击部队解放了怒江地区。1950年初,解放军进驻丽江、怒江、德宏等地,傈僳族人民获得了新生。1954年8月在碧江、福贡、贡山、泸水4县建立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7年1月改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并将兰坪县划入建制。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根据傈僳族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分别在不同地区通过不同途径,先后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在靠近内地的丽江、永平、永胜、云龙等县的傈僳族地区,地主经济比较发达,采取了和汉族地区相同的土地改革的办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在云南省中甸、宁蒗、潞西、保山,四川省西昌、盐边等和藏、傣、彝等族杂居的傈僳族地区,则采取比较和平的方式进行土地改革;在怒江地区沿边四县和德宏自治州山区的部分傈僳族,则通过互助合作道路发展生产,逐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各地区并于1956~1959年分别实现了农业合作化。30多年来,全州在农业方面兴修水利工程,引水上山,改变了历史上的干旱面貌,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全州已建立发电、汽车修理、农机、稀有金属、制糖、制盐、造纸、印刷、制药、酿酒、榨油、砖瓦、陶瓷、建筑、食品加工等多种企业。现在全州已有70%的村寨用上电灯。傈僳族中已涌现第一代产业工人。
  怒江地区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纵谷之一。怒江汹涌奔腾,过去东西两岸行人来住全靠溜索运送,十分危险。山间道路崎岖难行,素有“猴子路”、“老鼠路”之称。建国后,修通了瓦窑至贡山全长200多公里的汽车路,在怒江上架设了18座钢索吊桥,其中有几座吊桥可通行汽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怒江地区仅有5所小学,学生不到200人,中学生仅有2人。从前傈僳族人民普遍通行刻木、结绳、点豆记事。到1981年为止,全州已有5所中学,一所民族师范,小学1000所,并培养出傈僳族第一代大学生、医生和技术员。在党政部门中已培养出一批傈僳族干部,分别担任州、县、乡一级的领导职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5 15: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