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对外贸易概况 |
释义 | Zhongguo duiwɑi mɑoyi gɑikuɑng 中国对外贸易概况(卷名:经济学) survey of the foreign trade in China 早在公元前 2世纪的西汉时代,中国就开辟了从新疆经中亚通往中东和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茶开始输往西方各国。1405~1433年,郑和(1371~1435)七次率领商船队,经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到达非洲东岸,开辟了海上贸易通道,以丝绸、瓷器、铜器和铁器交换亚非国家的珠宝、香料以及药材等。通过对外贸易往来,中国的火药、罗盘等技术传入西方,西方的农业和果菜也引入中国。但由于自然经济的束缚,商品生产和交换受到限制,对外贸易发展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是帝国主义国家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的市场,对外贸易成为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压榨和剥削中国人民的工具,发展缓慢,进出口商品结构极其简单,进口商品主要是日用消费品,出口商品主要是部分农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关系的日益扩大,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进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地区也有较大变化。1986年与1950年相比,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以美元计算)增长了近52倍,平均每年增长11.6%。 各时期的发展情况 50年代,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实行对外贸易管制政策,对私人进出口商进行了改造。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外汇支付能力,以国营为主,有计划地组织进口和出口。中国与苏联和东欧国家通过政府间协定贸易和经济合作,发展对外贸易往来关系,同时积极开展同香港地区和亚非国家之间的贸易。1953年以后,中国先后同英国、法国、瑞士、联邦德国等国进一步发展了贸易往来关系,贸易地理范围逐步扩大,贸易额逐年增长。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国民经济发展遭到了严重挫折,加上当时国际间某些因素的影响,对外贸易出现了第一次严重下降。1963年后,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工农业生产出现好转,对外贸易有了较大恢复。1966年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对外贸易出现第二次大幅度下降,到1971年,才有所好转。1979年以来,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对外贸易得到新的发展。 对外贸易地区结构的改变 50年代,中国主要与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其次为香港、澳门地区和东南亚国家。60年代,主要贸易地区是港澳地区和日本,其次是西欧和部分亚非拉国家。70年代以来,主要贸易地区是港澳地区、日本、美国及西欧国家,其次是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 中国与日本民间贸易往来始于50年代。1972年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贸易与经济合作迅速发展,中国对日本出口的主要商品有原油、煤炭、纺织品、粮油食品、土畜产品等,中国从日本进口的主要商品有成套设备、先进技术、钢材、化肥、化工原料以及汽车等。港澳地区与内地素有密切的贸易联系,内地对该地区主要供应大量鲜活食品、轻纺产品和其他工业制成品。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与美国没有直接的贸易往来关系。1972年以来,两国之间贸易发展较快,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有原油、纺织品、土畜产品、轻工产品等,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有机器设备、化工原料、先进技术、飞机以及谷物等。西欧是中国传统的贸易地区,中国从这一地区进口的商品主要有先进技术、成套设备、机电产品、钢材、化工原料等,对该地区出口的主要商品有传统土特产品、畜产品、部分食品、纺织品及其他制成品。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发展较快,通过各种贸易方式向这些国家出口部分机器设备、纺织品、轻工业品、建筑材料等,进口木材、部分有色金属、棉花等农产品。与东盟国家和中东产油国的直接贸易也发展较快。 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30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①进口商品结构。自50年代以来,生产资料进口一直占优先地位,除少数年份外,一般约占进口总额的80%,生活资料约占20%。生产资料主要有:钢材、有色金属、铁矿砂、橡胶、棉花、化学纤维、纸浆、木材、化工原料,以及先进技术、成套设备、机电产品、化肥、农药等。生活资料包括谷物、食糖和动植物油等。②出口商品结构。传统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比重逐步降低,工业制成品逐步增加,其中轻纺产品出口显著增加。机电产品出口从无到有,1973年中国开始出口原油及石油制品。1985年农副产品出口比重由1953年的 55.7%下降到 17.5%;轻纺工业品比重由26.9%上升到39.7%;重化工产品比重从17.4%增长到42.8%。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