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丁若镛
释义 Ding Ruoyong
丁若镛(卷名:哲学)
Zheng-Yagyong (1762~1836)
  朝鲜李朝哲学家,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字美镛,号茶山、舆犹堂。朝鲜京畿道广州(今扬州)人。出身两班即士族地主阶级,曾任金井察访、兵曹参议、左副承旨、谷山府使等官职。1801年镇压天主教时,无辜被流放达18年之久。晚年退隐,从事学问研究。他一生写了500余卷著作,收录在《舆犹堂全书》中。主要哲学著作有《孟子要义》、《周易四笺》、《易学绪言》等。
  丁若镛从实学立场出发,反对儒学者“空理空谈”,主张结合实际研究学问,强调各种学问的研究均应以达到“利用厚生”为目的。他深刻揭露封建当权者的腐败和无能,同情农民疾苦,反对门阀世袭制度,提倡民主政治、废除宗教,主张实行土地公有、共同耕作、按劳役多寡分配的闾田制。他的这些社会、经济、宗教改革的思想和方案,达到了当时朝鲜最先进的水平,使他成为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丁若镛继承徐敬德、李瀷的“气元论”传统,吸收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形成唯物主义自然观。他认为世界起源于物质性的气即“太极”。他说:“太极者谁也,天地之胚胎也。”气有“轻清”和“重浊”之分,谓之“两仪”,两仪又生四者即天、地、水、火,形成宇宙万物。“万物之生皆受气化。”他反对一切宗教宿命论,揭露了风水说、择日法以及相术的虚伪和危害。但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对当时哲学上的“理气之争”采取折衷的态度。他认为,从世界的本质上看,“气元论”是对的,但从认识过程上看,“理元论”也有道理。他的哲学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他明确指出:“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在他之物”,“皆两瓣相合”,“一阴一阳之谓道者,天之所以生育万物”,而其变化是由事物自身的运动引起的。
  在认识论上,丁若镛反对 “万物皆备于我” 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通过感觉器官才能认识外界事物。他说:“物与我之相接,其门路在于耳目,耳收声,而纳之于心,目收色,而纳之于心。”“非此有形之接于耳目,何以知无形之理。”但他把思维器官看做心,表现出直观性和幼稚性。他否认“惟上智下愚不移”,强调只要努力,任何人都可以变成聪明人。
  在伦理道德观上,丁若镛反对天赋道德观,主张“仁、义、礼、智之名成于行事之后”,强调人性的差别不是先天的,而取决于后天教育,指出“上智下愚之非性品明矣”。但他没有摆脱唯心主义伦理道德观,而从性善说出发,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他认为“人则乐善耻恶修身向道”是“受天命不移”,肯定了严格区分等级制度的必要性,强调这是“圣人驭世安民之大权”,是“今日之急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