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半坡遗址 |
释义 | Banpo yizhi 半坡遗址(卷名:建筑 园林 城市规划) Banpo remain 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半坡村。为原始氏族社会聚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一个类型,距今6000余年(见彩图)。1958年在当地建立半坡博物馆。 半坡遗址位于浐河东岸阶地,遗址东西最宽处近200米,南北最长为300多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为居住、陶窑和墓葬三个区。居住区约3万平方米,北部1/5面积已经发掘,较为完整的建筑基址有40余座,其中大约27座是同时存在的。居住区周围有宽、深各5~6米的壕堑环绕。据推测,这些或圆或方的建筑,可能是母系氏族成年妇女过对偶生活的住房,住房之间散置许多贮藏窖穴。住房建筑群环绕一个广场布置;中央偏东,有一座面向广场的大房子(见图),属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可能是氏族首领和氏族的老幼病残成员的住所,兼作氏族成员聚会之用。陶窑区在居住区以东,从壕堑底残存木桩推测,广场通窑区的东部壕堑上,原来可能有木桥。墓葬区在居住区以北。从粟或黍的遗存可知,附近原来还有农田。从住房基址来看,早、晚期建筑形制不同,早期是方形半穴居,晚期为方、圆两种地面建筑。半坡聚落本来还有更晚的建筑,但已被破坏,不能辨认。具有代表性的房屋基址(以汉语拼音字母F编号)有F37、F41、F39、F22、F3、F24等处。 F37 早期的方形半穴居竖穴形式,深约80厘米,穴底、穴壁涂草筋泥面层,表面光滑平整。平面每边长400多厘米。中部一带有圆形火塘。入口朝向东南。门前有隔墙,形成较窄门口,并有踏跺的沟状门道,门道两侧各有柱洞,应是入口雨篷遗迹。 F41 不规则长方形、圆角、直壁浅竖穴形式,门道朝向正南。中部近门处有圆形火塘,穴内西部居住面高起10厘米左右,经过烧烤,表面坚硬平整,应是卧寝处。从坍塌的顶盖涂泥残块可知,这座建筑的屋顶是内外两面涂泥的。 F39 半穴居向地面建筑过渡的形式。 平面近方形,周围密排小柱洞,说明这座建筑是木骨涂泥围护而成。内部中央靠前为火塘。入口处较高,设槛墙式高门槛。 F22 圆形地面建筑形式。 入口有小门斗。周围墙体厚25~30厘米,其中木骨柱洞的最大直径约20厘米,一般为4~16厘米直径的原木,反映围护结构已分化为墙体和屋顶两部分。 F3 圆形建筑遗址,保存较好。据周围有残墙遗迹和板椽屋顶残块推测,可能为墙体上覆圆锥体屋顶的形式,屋顶大于墙体,即有出檐。遗址中部一带保存草筋泥凸棱残段,证明顶部南坡有排烟通风口。 F24 一座较为成熟的原始地面建筑遗址,泥墙木骨已有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的分工。承重柱遗留的直径25厘米左右的大柱洞分布呈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的柱网。大柱洞之间泥墙木骨的小柱洞一般为5~10厘米。 据塌落的屋顶遗存判断,应为两坡泥背顶的形式。半坡建筑发展至此,已形成中国习见的后世住房的体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