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回族音乐
释义 Huizu yinyue
回族音乐(卷名:音乐 舞蹈)
music of Hui nationality
  回族大部分聚居在中国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同时又以“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分布于中国各地。人口共7219352人(1982年统计),通用汉语,信仰伊斯兰教。回族民间音乐可分为花儿、山歌、小调、劳动歌曲、宴席曲、宗教音乐等5类。
  花儿  是回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曲,也是回、汉、撒拉、东乡、保安、土等民族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山歌。流传在黄河、湟水沿岸的通称为“河州花儿”或“河湟花儿”;流传在山区的则称为“山花儿”,因不用乐器伴奏而将手搭在耳后干唱,故又称“干花儿”。花儿的曲调又称为“令”,如以地区命名的有“河州令”、“湟源令”;以民族命名的“土族令”、“撒拉令”;也有以花名命名的“白牡丹令”、“马莲花令”;还有以衬词命名的如“三三六令”、“绕三绕令”;或表示人物特征的“大眼睛令”、“巧嘴嘴令”;或以不同身份命名的“长工令”、“脚户令”;等等。
  花儿的演唱形式又分为“漫”、“对”、“合”、“联”等4种。①“漫花儿”是指1人在放牧、打场、赶车途中随意演唱的,它具有自由、辽阔的风格和即兴编词的特点;②“对花儿”是两人以上用问答形式演唱,内容具有知识性,并有较量、竞赛的性质;③“合花儿”是一领众合的形式,田间劳动时,如有一人唱起了花儿,其他人就跟着应合起来;④“联花儿”是将几个令根据内容的需要连接在一起演唱,其中含有漫、合、对多种形式,或将不同调式的花儿相连接,如商调式的《下四川》接徵调式的《三三六令》,在调式上具有对比的情趣。
  山歌与小调  陕甘宁3省交界地区,由于回、汉杂居,汉族民间音乐信天游、爬山调和民间小曲,在回族人民中流传,逐渐花儿化了。例如宁夏海原回族传唱的爬山调《上河里鸭子下河里鹅》,便具有花儿宽广、自由的特点,有时也称其为山花儿。在银川、吴忠、永宁等平川地区流行的小曲是一曲多词的分节歌,结构短小,多为叙事性歌曲。如《父子揽工》、《媳妇受折磨》等。
       


  劳动歌曲  指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号子与夯歌。如在黄河岸边拉纤、驾船的船夫号子,富有强烈的劳动气息。音乐的节奏随着水流的缓急而不断变化,曲调采用呼应、问答或一领众合的形式,歌词往往是即兴的。
  宴席曲  是回族音乐中另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在婚礼喜庆中演唱,边歌边舞节奏平稳,以娺、嬋拍为常见。回族歌舞《花儿与少年》就是由宴席曲加工改编的。宴席曲中还包括一种内容风趣诙谐的“打歌”,和以传说、故事为内容的“酒曲”。
  宗教音乐  有招祷音调、咏经音调、礼拜音调和赞主音调4类,约有数十种之多。一般音域较窄,具有吟诵性质。音调含较明显的阿拉伯色彩,歌词常用波斯、阿拉伯语汇。
  回族民间音乐的特征是:①旋法中运用四度框架与细碎装饰音相结合,表现在曲调上行时连续四度大跳形成较大的起伏,下行时则取迂回波浪式,在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情缠绵的风味。②曲调中先现音和延留音频繁出现。例如:

③民间歌手运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以体现花儿的曲调高亢、音域较宽、音程跳动大的特点。④节拍丰富,喜用庒、慇、婰、娺、戸或彎以及散板和混合拍等。⑤调式按地区有所区别,河州花儿多用五声徵调式,也称“商徵型”;山花儿多用五声羽、角调式,其他调式次之。角调式民歌如《上山里打了个梅花鹿》,羽调式民歌如《模样儿咋这么俊了》等。下面是商徵型花儿的代表性乐句:

⑥回族民歌中的七声音阶多含有降si音,它在调式中起骨干音的作用,有时因降si音而形成调式交替或离调。分布于云南、山东、广东、河南等地的回族民间音乐则受当地非回族民间音乐的影响而地方化了。
  回族常见的乐器之一是“口弦”,也称“口琴子”,有竹制与铁制两种。它是回族妇女的贴身物,常用来自弹或两人对弹,也有 1人领奏其他几人合奏的,在微弱、纤巧的口弦声中充满了欢快的气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族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以及继承与发展受到了重视,一些省、自治区成立了花儿研究会,收集了千余首民歌和30余种宗教音乐。著名的回族指挥家李德伦、作曲家杜矢甲、杨庶正活跃在乐坛上;著名的回族歌手马玉梅、丹慧珍、马太萱、安妮演唱的回族民歌,经常在电视和广播中播放。汉族歌手朱仲禄演唱的回族花儿驰名全国;一批新作如歌舞剧《曼苏尔》、歌舞《花儿与少年》、歌曲《宁夏川》、《宁夏的花儿塞上的歌》、《山乡盼望你们来》、《站在高山望北京》等,受到广泛的好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