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善化寺
释义 Shanhua Si
善化寺(卷名:建筑 园林 城市规划)
Shanhua Temple
  在山西省大同市内,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名开元寺,五代时改名大普恩寺。辽保大二年(1122)大部毁于火。金天会六年(1128)重修。明宣德、正统年间改今名。现存辽代建造的大殿和金代建的山门、三圣殿和普贤阁。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南向,占地约14000平方米。沿中轴线自南而北为山门、三圣殿、大殿,大殿左右两侧有东西朵殿,大殿前庭院西侧有普贤阁。东侧原有文殊阁,两阁的南北侧,原有贯通全寺的东西廊,都仅存基址。据碑记,原来尚有罗汉堂、斜廊。
  大殿   为寺的主殿,始建于辽,经金天会八年大修。它建在矩形砖砌高台上,面阔七间,长约40米,进深五间(十椽),宽约25米,正面明间和左右梢间各开一门,其余用厚墙封闭,上覆单檐庑殿顶。台基前有宽五间的月台(见彩图)。


  殿的构架和辽代建造的义县奉国寺大殿属同一类型,用近似厅堂结构形式的“十架椽屋前四椽栿后乳栿用四柱”的作法,又在檐柱和内移柱上用阑额、普拍枋、扶壁栱、柱头枋组成内外两圈矩形框架,近于殿堂的槽(见大木作)。大殿构架用材为26×17厘米,栔高11.5厘米约当《营造法式》二等材。殿身用五铺作出双抄华栱,明间补间铺作有两道 60°斜出的华栱(见斗栱)。采用这种构架,在殿内形成前后两跨各深二间、宽五间的两个敞厅和从左、右、后三面围绕它的深一间的回廊,前一跨敞厅较矮,供礼佛和做法事用;后一跨较高,内砌五间通长的矩形佛坛,坛上并列五尊坐佛,各居一间之中,并在明间主佛上部装斗八藻井,以突出主佛的崇高地位。两尽间沿山墙砌凹形台座,上立护法诸天24身。结构的选型和所形成的殿内空间同佛像布置和宗教活动方式密切结合。殿内五尊主像是明代作品;两侧护法诸天则是辽代后期塑像精品,艺术价值远在明塑主像之上。
  普贤阁   建于金贞元二年(1154),是二层歇山顶小楼。底层面阔三间,但两梢间各为半间,实阔二间,进深二间(四椽),长宽均为10.40米。中层有平坐,退入约半柱径,上层正侧面都是一整二破的三间,屋顶用两道厅堂型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的梁架,另从山面用丁栿两缝,搭到四檐栿上,构成歇山屋顶。它虽是金代所建,但构架和风格保留了很多辽代特点。从构架性质上说,它属于厅堂型楼阁,《营造法式》称为“堂阁”。阁用材22.5×15.5厘米,栔高11厘米,约当《营造法式》四等材,上下层和平坐均用五铺作出双抄。
  三圣殿   约建于金天会、皇统年间,面阔五间,长32.68米,进深四间(八椽),宽19.30米,前后檐明间辟门,前檐次间装板棂窗,余用墙封闭,上覆单檐庑殿顶。它的明间梁架为八架椽屋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次间梁架为八架椽屋五椽栿对三椽栿用三柱,是典型的厅堂型构架实例。它结合殿的平面布局,选用这两种构架,使明间二内柱包在佛坛后扇面墙内,次间二柱位于佛坛侧不显著位置,造成殿内空阔的感觉。此殿用材为26×17.5厘米,栔高10~11厘米,相当于《营造法式》二等材,殿身用六铺作出一栱二昂。其次间补间铺作每跳都有斜出45°的斜栱,笨重累赘,是斗栱丧失结构作用开始蜕化的征兆。
  山门   面阔五间,长28.14米,进深二间,宽10.04米,前后檐明间装板门,前檐次间设板棂窗,上覆单檐庑殿顶。殿内用中柱一列,主梁架近于分心斗底槽形式,但彻上明造的主梁均为月梁形。用材为24×16厘米,栔高10~11厘米,相当《营造法式》三等材。殿身用五铺作出一抄一昂,柱头铺作为假昂,也是斗栱开始蜕化的征兆。
  风格   以上四座建筑中,大殿和普贤阁屋顶坡度平缓,近于四分举一,角脊和檐口曲线劲挺,屋角起翘和缓,没有出翘,风格质朴稳重;三圣殿和山门屋顶坡度陡峻,近于三分举一,角脊和檐口曲线曲度加大,屋角起翘急骤,有明显出翘,风格偏于轻巧华丽。可以明显地看出辽金建筑在风格上的不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4: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