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什邡堂邛窑遗址
释义 Shifangtang Qiong Yao yizhi
什邡堂邛窑遗址(卷名:文物 博物馆)
Site of the Qiong Yao at Shifangtang
  隋至宋代民间瓷窑遗址。在四川省邛崃县南河乡什邡堂村。邛崃,唐至明清均属邛州,故名邛窑。创烧于隋,盛于唐而终于宋。该窑古无文献记载,20 世纪30年代始被发现,引起考古界、古陶瓷界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古陶瓷史编写组曾多次对此窑址进行调查。1984~1987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邛崃县文物管理所进行发掘。该窑是邛窑系中面积最大、堆积层最厚的窑址,为四川青瓷最有代表性的古代瓷窑址之一。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址东西长 530米,南北宽210米,总面积11.13万平方米。现存由窑具、瓷器(片)、炉渣堆积起来的窑包13个,高者10余米,低者6~7米。
  窑址内发现 9座窑炉,其中龙窑6座,马蹄形窑3座。龙窑长条形,斜坡式,倾斜度 7°~21°之间。窑体由火膛、窑床、烟道等部分组成。窑壁以条砖、匣钵混合砌筑,耐火粘土填缝;内壁用粘土涂抹,烧结层甚厚。清理的 1号窑炉,长27.4米,宽2.71~3.24米,残高0.95~2.13米;马蹄形窑(俗称馒头窑)由窑门、火膛、窑床等部分组成(见图)。窑体前小后大,两壁微弧,后墙平直,窑门呈长方形。砖砌炉壁,底铺条砖。内壁用耐火粘土涂抹,烧结层很厚。清理的5号窑炉长2.96米,宽0.32~2.16米,残高0.31米。窑具用耐火粘土烧制而成,有匣钵、垫座、垫饼、垫环、垫条、支钉。窑址附近有作坊遗址,出土有配料缸、石臼及各式印模等制瓷工具。产品胎质以褐胎、红褐胎居多,砖红胎次之,黄白、灰白胎较少。釉色有20多种,以青为主,青中泛白、青中泛灰、青中泛黄、青中泛绿占有相当数量,黄、米黄、芥子黄、茶黄、绿、粉绿、蓝、紫蓝、褐、黄褐等釉色皆有发现,黑釉器为数极少。
  什邡堂邛窑的产品种类繁杂,形式多样,有各种生活用具、文房用品、娱乐用品、人物、动物瓷塑和佛教造像以及少数建筑材料。其中有不少器物具有四川地方特色,在其他窑址中很少见,如提梁罐、油灯和各种人物、动物形象的小型瓷塑。这些小型塑像姿态生动逼真,有很高的想像力。器物制作方法,除轮制、模制和手捏外,雕琢成型也是广泛应用的技法。装饰技法主要有釉下彩绘、印花、刻划花、堆贴花 4种。釉下彩绘是什邡堂邛窑遗址的精华,“邛三彩”就是以邛瓷的釉下三彩而得名。彩色多用黄、褐、绿、蓝、黑诸色。纹饰简练,民间风味重。有花卉、云气、斑点、虫鸟等。
  在 5号窑包附近发现唐代民居建筑基址一处,面积约 700平方米。基址分上下 2层,下层五间为唐代早期,上层四间为唐代中后期。房基为砖石结构,条石、条砖砌筑台基基墙,方砖铺地。方石柱础,踏步、垂带有砖砌、石作两种。正厅四周有回廊。用长方形条砖铺地,基址西北两侧有排水沟,注入南河。基址内发现窖穴 5个,窖内置瓷罐,其中一个瓷罐内盛满铜钱,重约 40 千克,最晚的是乾元重宝。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成立了邛崃县文物管理所和邛窑文物保护小组,对窑址的保护做了大量工作。树立文物保护标志和文物保护区的界桩,砌筑了唐代民居建筑遗址的保护围墙。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7:5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