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加拿大电影 |
释义 | Jiɑnɑdɑ diɑnying 加拿大电影(卷名:电影) Canada, cinema in 加拿大的第一批影片摄于1898年。在马尼托巴省,农庄主J.弗里尔拍摄了表现加拿大中部草原地带的风光和资源的影片;在安大略省,马西·哈里斯拖拉机工厂拍摄了广告片,并在多伦多的全国博览会上映出,这大约是世界上的第一部广告片。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为了吸引移民去加拿大,把弗里尔拍摄的影片送到伦敦上映,非常卖座。于是太平洋铁路公司出资委托英国人C.厄本创办比沃斯高普公司。该公司于1902~1910年摄制了一套标题为《生动的加拿大》的系列片,全面地介绍了自大西洋沿岸到太平洋沿岸的加拿大各地的风土人情,用作鼓励移民和宣传商品的广告。1913年,加拿大的第一部长故事片《伊凡吉林》问世。影片根据美国诗人H.W.朗费罗的同名长诗改编,内容描写加拿大历史上受到镇压的阿卡迪亚的村民被放逐到北部荒原的悲惨经历。加拿大的历史故事、加拿大的奇特风光和史诗人物的悲剧命运,使这部充满戏剧性的影片不仅在加拿大,而且在美国,都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 曾在早期的“镍币影院”中担任过放映员的 L.-E.维梅特,1906年在蒙特利尔开设第一家拥有400个座位的舒适的电影院。由于营业情况良好,他于翌年耗资13万加元又建造了一家拥有1300个座位的豪华影院,这是北美洲的第一家豪华影院。随着影院的大批出现,影片发行公司也相继成立。1915年,T.麦克奈特为多伦多市的考尼斯-梯尔影片公司,摄制了一部剧情化纪录片《和平与战争中的加拿大》。1916年,C.鲁斯和L.鲁斯兄弟拍摄了故事片《自卫》,把纪实性场面与虚构的故事结合起来,手法较新颖,使纪录片剧情化和用纪录手法拍故事片成为加拿大电影的一个特征。 考尼斯-梯尔影片公司在同一时期还拍摄了不少两本一部的惊险片和喜剧片。1917年在安大略省的特伦顿,加拿大第一家拥有几个摄影棚的加拿大国民电影制片厂建成,拍摄了故事片《婚姻的陷井》、《权力》和《巨大的阴影》(1919)。同年,在西部沿海城市温哥华,导演A.D.基恩拍摄了《基瑟伯爵历险记》(1917)等多部影片。1918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在工商部的建制下设立广告展览局,负责摄制反映加拿大经济成就的风光影片。同年,侨居在美国的加拿大人E.希普曼回国,在艾伯塔省创办电影公司。他聘请D.M.哈特德福导演的影片《回到上帝的国度》于1919年摄成,上映后赢利高达300%。于是希普曼在三年之中,又拍摄了8部故事片。当时,加拿大电影业呈现一片繁荣,在东部、中部和西部都出现了以摄制故事片为主的影片公司,而且一个同别国电影不同的倾向已经露出端倪,那就是一些影片不仅以纪实的风格表现了加拿大奇特的自然景观,而且还着重表现人的命运,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现象所作的答复。这一倾向后来成为加拿大电影的又一特征。 1920年,美国电影势力打入加拿大电影市场,分散星布的小规模电影企业无力对抗,纷纷倒闭或沦为美国电影的附庸。到1929年,好莱坞吞并了加拿大境内的三分之一影院。当时加拿大是英国的自治领地,因为英国议会曾经通过一项法律,规定联合王国境内影院上映的影片,英国影片不得低于7.5%。而凡在联合王国境内摄制的影片,如果工资支出的75%是付给英籍人员的,就算作英国影片。好莱坞利用这项法律出资在加拿大拍摄了许多粗制滥造的名义上是加拿大的故事影片,真正的加拿大电影那时已只剩下新闻纪录片。 新闻纪录片从加拿大电影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加拿大政府和人民的关注。因为加拿大地广人稀,又是多民族的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就极有必要沟通各民族和各地区之间的情况,而电影是理想的沟通工具。另外,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为了培养国民意识,极有必要对居民进行本国历史、文化以及地理方面的教育,而电影是最形象的教育工具。因此,加拿大政府在1923年,把隶属工商部的广告展览局改组为政府电影局。一批电影工作者创办的私营企业联合新闻制片厂自1932年起到1953年止,拍摄了总标题为《加拿大风物志》的系列片。这些影片表现了加拿大各方面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影片主要创作者G.斯帕林在视觉艺术上显示出独特的造诣,政府还于1938年聘请英国纪录电影学派的创始人J.格里尔逊前来指导,接受了他的建议,成立国家电影委员会,任命他为电影事务的政府委员。1941年,政府电影局并入电影委员会,顺利解决了战时影片生产与发行等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格里尔逊请外国著名电影工作者R.斯波蒂斯伍德、J.伊文思等人去加拿大工作,他们与加拿大的纪录片工作者纽曼、罗夫曼、贝维贝奇等人一起摄制了两套专题系列片,即《加拿大坚持战斗》和《全世界在行动》,为加拿大电影赢得了国际声誉。1941年《全世界在行动》中的《丘吉尔岛》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与两套系列片同时拍摄的,还有文化、教育和民俗学等方面的专题系列片。 格里尔逊还为加拿大开创了动画片的摄制工作。他聘请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英国年青艺术家N.麦克拉伦来加拿大国家电影局主持动画片部工作。麦克拉伦在加拿大创作了《邻居》(1952年,获奥斯卡奖)、《椅子的传说》(1957)、《双人舞》(1968)等风格独具的艺术影片。 在影片发行方面,电影委员会建立了巡回放映队,把影片送到矿山、工厂、农村甚至边远的人口稀少的居民点。使影片真正起到了沟通情况、促进了解的作用,从而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贡献。1945年底,格里尔逊因受到政治迫害,离开加拿大。电影委员会再次以生产异国情调影片为主。 自从有声片出现,加拿大法语地区的影院几乎每年要从法国输入相当于法国影片年产量80%的法语影片。第二次世界大战截断了这方面的片源,于是法语居民集中的魁北克省成为制作法语影片的基地。魁北克地区的天主教教会的势力很大。法语影片制作受到教会的控制。这一时期中拍摄的较有影响的影片有:纪录片《一个二十二岁的人》(1940)、《魁北克──战术跳板》(1942)等,故事片《肖邦神父》(1943)、《堡垒》(1947)、《乡村本堂神甫》(1949)、《受难儿童小朝霞》(1951)等。1950年国家颁布电影新法,规定电影委员会的职责在于协调电视与私营电影公司的关系。1956年,国家电影委员会从渥太华迁到蒙特利尔,为电视台拍摄影片的法语导演F.当塞罗、C.朱特拉、P.佩罗、M.布罗尔、G.格鲁等魁北克人回到故乡,更具备了以多种方式来表现故乡题材的可能。 加拿大英语影片自50年代中期以后也获得显著的发展。有影响的影片有《小火箭》(1958,G.格鲁等导演)、《寂寞的男孩》(1962,V.考尼格等导演)等。60年代后期,在英语片中还出现了有探索意义的实验影片如M.斯诺的《波长》(1967)和《中心地区》(1970~1971)等。 从50年代末到现在,在加拿大也出现了运用真实电影创作方法拍片的导演。这些年轻的电影工作者力图使影片能反映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和社会中的真实事件,如D.阿尔康的《独来独往或成群结伙》(1961)、L.肯特的《遗骸》(1963)、D.欧文的《无人挥手告别》(1964)、G.格鲁的《袋中猫》(1964)、M.布罗尔的《来往于海水与淡水之间》(1967)和《命令》(1974)、D.谢比布的《顺路而下》(1970)、C.朱特拉的《我的叔叔安托万》(1971)和《卡姆拉斯卡》(1973)、J.博丁的《马丁一照像师》(1976)、R.斯普赖的《一人》(1977)、S.纳里诺的《为什么向教员开枪?》(1977)、F.曼凯维奇的《摆脱成功》(1980)、G.卡尔的《普卢夫一家》(1981)等。 在加拿大举办的国际电影节有约克敦国际电影节、温哥华国际电影节、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渥太华国际动画片电影节;自1976年起,还在多伦多举办国际电影节获奖影片电影节。 1979年,加拿大电影艺术科学院成立,每年评选本国影片,并设有奖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