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代印度教育
释义 gudɑi yindu jiɑoyu
古代印度教育(卷名:教育)
education in ancient India
  古代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地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土地肥沃,气候温湿,生产很早就发达了。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千纪之初进入印度,奴役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到公元前1千纪,恒河流域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小国,并形成了社会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约公元前7世纪形成了婆罗门教,奴隶主贵族阶级为巩固其统治,借助婆罗门教把种姓制度神圣化,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残酷的压迫。约公元前5世纪佛教兴起。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大权掌握在婆罗门教和佛教之手。
  婆罗门教的教育   婆罗门教崇拜梵天是万物的根源,称梵天是宇宙的纯粹精神,永恒存在,一切事物仅是它的幻影。人们必须识破和鄙弃尘世的虚幻,获得精神上的解脱,才能和梵天相接。婆罗门教规定那些能够上接梵天的婆罗门教僧侣祭司,属于最高种姓。其次为刹帝利,可充军事贵族。婆罗门和刹帝利都是国家的天然统治者。再次是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这三个种姓都是再生种姓(即婆罗门教可使他们获得第二次生命)。最低种姓是首陀罗,虽同为雅利安人,却是非再生种姓,只能任贱役。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则是奴隶。古代印度早期的教育以婆罗门教的教条为指导思想,以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为教育内容,是婆罗门教神学的附庸。
  教育目的   婆罗门教的教义说,人的最高境界是破除尘俗,获得精神上的解脱,从而与梵天合一。婆罗门教的教育就以此为目标。《吠陀》被婆罗门教视为梵天智慧的结晶,是浩瀚知识的总汇,是教育的灵魂,因此诵读《吠陀》经典和受教育是同义语。婆罗门教还视僧侣为圣书的唯一保卫者和宣扬者,因而也是唯一的教师。教育机会更是极不平等的,只有再生种姓才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按照婆罗门教的等级观念,婆罗门种姓应受最优良的教育;刹帝利和吠舍两种姓虽需要学习《吠陀》,但因他们执行俗务,所习经典内容应当从简,程度应该降低。首陀罗种姓和奴隶是梵天鄙弃的人,因此被剥夺受教育权,识字读经即被视为违反神意,可能会构成死罪。
  家庭教育   在早期吠陀时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氏族社会解体,农村公社成为自足经济的组织单位。在这种农村公社中,存在着单独家庭和联合家庭。前者由家庭成员分别居住而各有私产;后者是家人聚居而共有财产,以致一家之中常有数百成员之多。两种家庭都实行家长制,教育子女属于父权范围。由婆罗门在家中教子诵习《吠陀》,使之能成僧侣。《吠陀》是圣书,只许口授不许抄写,再加《吠陀》系梵文编写,不易理解,也不易诵读,父亲便每日率子一句句地诵记,使之达到纯熟程度。这种学习,十分枯燥无味。按照规定,婆罗门须把四部《吠陀》习完,才能充任僧侣。由于每部《吠陀》须学习10~12年, 全部习完须40年,故实际上只能要求学习一部分而已。对刹帝利和吠舍的要求更低,因为他们须把时间用于学习实用知识,去承担世俗任务。在古印度的漫长岁月中,家庭是唯一教育场所,直到《奥义书》时期出现学校后,家庭依然是重要的教育场所。
  学校教育   公元前 8世纪《奥义书》问世,这是吠陀经典的最后一部分。从此时起到公元前 4世纪孔雀王朝,史家称为奥义书时期。经长期摸索,婆罗门教教育由机械背诵经典而渐渐向钻研经义发展。由于阐明经义非一般家长所能胜任,于是出现了对于经典略有研究的文人,致力于对青少年的教导工作,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这批人被称为“古儒”(guru),他们在家设校,叫“阿什仑”(ashram)。儿童在校学习通常为12年,必须寄宿古儒家中,共生活起居,听古儒解经,还须外出乞讨,刻苦修行。当时,清规戒律甚多,入学须举行隆重的仪式和通过比较严格的审核;入学后须定时沐浴,虔诚祈祷,衣装朴素,乞讨时更须将所得之物敬奉古儒。学习时尤须严执弟子之礼。印度在奥义书时期,不但数学、天文、建筑术、星占术已很发达,还因为需要正确诵经和解经而产生了语法学、发音学、音韵学等学问的萌芽,以后还有了逻辑学。学校为适应时势,要求学生学习发音学、音韵学、语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祀,作为习经的基础,这些知识被称为“六科”。这时学习已超出宗教的领域。与此同时,教学也采取了一些启发诱导的方法,不再呆读死记和照本宣科了。古儒还常利用年长儿童为助手,助手先学习一步,然后去教其他儿童。这种教学方法在18世纪被英国随军赴印的传教士A.贝尔采用和改进后,就成为流行于世的导生制(见贝尔-兰开斯特制)。
  公元5世纪末叶,学术讨论逐渐成风。一般由3名造诣较深的婆罗门学者主持,探讨、争议有关经义问题。有志于学的青年不惜远道前来倾听。以后讨论规模扩大,则由21名学者主持,讨论范围更加扩充,宗教、哲学、法律、天文学等课题都包括其中。同时,高级僧侣修行的寺院,如最负盛名的婆罗门寺和萨马纳寺等,也出现在印度东部地区。每当寺内高僧讲道,众多门徒远道来寺听课。以上这些讨论中心和寺院逐渐成为学府,类似高等学校。在6世纪以后还出现了语法学校、法律学校、天文学校、哲学学校,分科传授各种知识。这些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文化的发展。
  佛教的教育   佛教虽然反对婆罗门教,但佛教的教义和婆罗门教的教义却是基本相同的,两者都敬奉梵天,都要人通过禁欲苦修而求取精神慰藉。佛教比婆罗门教进步之处在于它具有一定限度的民主性。佛教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相标榜,认为不只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等再生种姓可以上接梵天,首陀罗同样能通过修行而登上彼岸。它对劳苦大众表示关切,表现在教育上,主要是广设寺庙,使教育面向较多的群众。婆罗门教以家庭和学校为教育园地,施教的对象不广,相反,佛教要求教徒出家修行,以寺院为教育场所。由于寺庙有财有势,社会上形成“入寺习僧”的风尚。从此庙宇日多,僧徒日众。与此同时,寺庙的清规戒律也日严。僧徒必须学习经卷,外出行乞,由僧师予以解释和指引。婆罗门教以古老的梵文施教,理解困难;佛教则用地方语为教学用语,容易理解。而且,寺院在初级阶段的教学,多由教师口授,学生记诵,到高深阶段,则进行争辩和议论,教育方法也有发展。僧徒修习12年,经考验合格者,叫作“比丘”,即僧人之意。比丘多数回家工作。少数留寺深造,继续学习者,由僧侣一人负责教义传授,另一人任生活监督,再行苦修10年,然后担任寺中僧职。佛教与婆罗门教不同。对女子教育很重视。尼庵和寺院同样分布各地,成为妇女习经和修行之所。尼庵在接受幼尼和施教方面,和寺院大致相似。但除个别尼庵外,一般水平不如寺院高。女尼学习完毕称为“比丘尼”。无论寺院或尼庵,所施的都是培养僧尼的神学教育。
  佛教还重视家庭教育。因为佛教教育面向广泛群众,而寺庵为数有限,不能尽容,一些信徒可以在家修行,并接受教育。这种在家僧叫优婆塞,在家尼叫优婆意。优婆塞、优婆意都要受戒律的约束,苦行修炼,祈祷诵经,更要参加寺院定期举行的宗教仪式。寺庵僧尼则对优婆塞、优婆意负有指导学习的任务。在家僧尼的水平,限于条件,一般低于寺庵的僧尼。通过这种辅助家庭教育的形式,佛教便在民间广为流传。
  由于佛教寺院既多,又受世人尊重,财力富裕,藏书丰富,学者集中,教育质量日益提高,终于出现了 6、7 所著名的学府。其中以纳烂陀寺最为著名。当时除印度本国人士外,还在一些外籍青年争往寺内就学。最盛时曾聚有僧徒 10000人,僧师1510人,恰似一所万人大学。中国唐代僧人玄奘曾留学寺中达 5年之久。该寺几乎每天举行学术讨论和讲演达100次,涉及阐述教义和争议哲学、科学、艺术等世俗性的课题。为显示学术自由,该寺曾招收非佛教徒,奖励不同流派,这对印度学术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此留学的外国学生,把印度宗教文化带回本国,使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同时也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