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伊斯兰教
释义 Yisilanjiao
伊斯兰教(卷名:宗教)
al-Islām
  与佛教、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7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中国旧称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指顺从安拉(中国穆斯林亦称真主)的意志。为穆罕默德所创。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东南欧;以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一带最为盛行。现约有信徒7~8亿。
         

兴起历史


  社会背景  伊斯兰教产生时的阿拉伯半岛,正处在社会大变动时期。当时的阿拉伯社会,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政治紊乱,氏族部落各据一方,仇杀、劫掠习以为常。贵族集团利用氏族复仇的陋习,经常制造纠纷,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停滞,劳苦大众濒于破产;有些氏族贵族也因战争失利而没落。社会经济危机重重。与此同时,外部势力的入侵,使危机进一步加深。525~628年,拜占廷和波斯两大帝国为争夺从也门到叙利亚的商道,对也门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使当地经济遭到破坏。特别是波斯占领也门后,另辟一条经波斯湾到叙利亚的商道,使昔日繁荣的阿拉伯诸城市,由于商道的改变,成为一片荒野。过去的商道中心麦加,过境贸易急剧衰落,商业贵族收入骤减,许多靠商队谋生的贝杜因人生路断绝。于是,商业贵族把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进行重利盘剥,大批中、小商人破产,沦为商业贵族的债务人,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进一步尖锐化。
  在宗教信仰方面,阿拉伯半岛原始宗教盛行。人们崇拜各种自然物体,相信精灵。同时,各部落都有自己的部落神,偶像崇拜也极为普遍。但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居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开始动摇。犹太教和基督教虽早已传入半岛,其宗教思想对以后伊斯兰教也有显著的影响,但由于不能适应阿拉伯半岛面临的要求社会改革的新形势,未能得到广泛传播。因此,打破氏族壁垒,消除氏族间的仇杀,实现政治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宁,以摆脱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是当时阿拉伯社会的出路。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顺应这一历史进程的客观要求,以“安拉唯一”为号召,提出了“禁止高利贷”、“施舍济贫”、“和平与安宁”等主张,既反映了上层社会的要求,也符合深受压迫和剥削的广大居民摆脱困境的愿望。伊斯兰教就是在这种历史转折的关头,为适应经济的变化和建立统一国家的要求而产生的。
  创教经过    穆罕默德出身于麦加古来什部落哈申家族的没落贵族家庭。自幼父母双亡。12岁时随叔父和商队到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经商,接触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对当时的阿拉伯社会和国际环境也有所了解。后为麦加富孀赫蒂彻去叙利亚经商,并于25岁时同她结婚。赫蒂彻的堂兄是个基督教的学者和流行于半岛的“哈尼夫”一神论思想的传播者。穆罕默德受其影响,40岁时,经常到麦加附近的希拉山洞潜修冥想。在阿拉伯历9月的一天,他申述自己受安拉的启示,宣布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先知,从而开始了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
  起初,他传教的范围只限于至亲好友。612年,才开始向麦加的居民公开传教。他宣称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是独一无二的。他劝导人们归顺并敬畏安拉,止恶行善。反对崇拜多神和偶像。宣称伊斯兰教是自古以来正统的宗教,他自己是这个宗教的最后一位使者,受命于安拉,传布伊斯兰教。其使命是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安拉之道”。他提出禁止高利贷,买卖公平,施济贫民,善待孤儿,奴隶赎身,制止血亲复仇,实现“和平与安宁”等改良社会的主张,激起了阿拉伯半岛的劳苦大众对伊斯兰教的向往和期望。伊斯兰教影响的日益扩大,遭到多神教徒,特别是部落贵族、富商和其他宗教首领的种种阻难,甚至直接危及他的人身安全。
  622年,穆罕默德宣称自己受到安拉的“默示”,动员大多数穆斯林离开麦加迁往麦地那,在当地一些部落的支持下继续传教,从而进入一个将宗教和政治、经济、军事结合在一起的新时期。他打破穆斯林间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部落界限,号召所有穆斯林,不分种族、部落和家族,团结一致贯彻“穆斯林都是弟兄”、“你们要一同抓紧安拉的准绳,不要分裂”等原则,建立起以穆罕默德为首,包括艾卜·伯克尔、欧麦尔、艾卜·欧拜德、奥斯曼和阿里等为领导核心的穆斯林公社。穆罕默德以先知兼政治、军事领袖的身份,发号施令。同时,建立清真寺,逐步规定了一些必须遵行的礼拜、斋戒等宗教制度。针对当时出现的社会问题,陆续作出一系列关于经济、政治、法律的规定,并提出有关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主张,以政教合一的组织对当时的阿拉伯社会实行全面的改革。他先后向阿拉伯半岛各部落以及阿比西尼亚、埃及、波斯、拜占廷等地派遣传教使节,扩大自己的影响。
  630年,他率领1万多人攻占麦加。以艾卜·苏富扬为首的麦加贵族迫于形势,改信了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和宗教、政治的权威。随后,穆罕默德下令清除克尔白神殿中的偶像,并将麦加定为伊斯兰教的宗教中心。631年末,半岛各部落相继归信伊斯兰教,政治渐趋统一,麦地那成为新政权的政治首都。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领10多万穆斯林到麦加进行了一次经过改革的朝觐,史称“辞别朝觐”。他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宣布“我已选择伊斯兰做你们的宗教”。同年 6月穆罕默德病逝。至此,伊斯兰教已初步形成。
         

传播和发展


  穆罕默德逝世后,由于他生前没有留下关于继任人问题的遗嘱,因而引起了伊斯兰教内部为争夺继任者(哈里发)地位的纷争。结果,穆罕默德的密友和岳父艾卜·伯克尔当选为第一任哈里发,从而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哈里发制度,并出现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哈里发制度从632年一直延续到1924年3月凯末尔主持的大国民会议正式决议废除哈里发制度才告结束。伊斯兰教经历了漫长的哈里发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到1798年法国拿破仑入侵埃及以后,伊斯兰教国家开始沦为西方殖民地,从而揭开了近代伊斯兰教史的序幕。
  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  穆罕默德逝世后,先后继任政、教首领的是艾卜·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他们都是通过推选产生的,被称为正统的哈里发。由于伊斯兰教对统一不久的阿拉伯半岛的统治还不巩固,所以在穆罕默德逝世后,半岛曾一度出现动荡混乱的局面。首任哈里发艾卜·伯克尔迅速平息各部落的反叛,巩固新政权对阿拉伯半岛的统治,同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开始对外征战和扩张。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于636年击溃拜占廷军队,占领了大马士革;637年占领波斯首都泰西封;638年又攻克了耶路撒冷;641年,攻占了叙利亚、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地;642年灭波斯萨珊王朝;同年征服埃及,占领亚历山大港。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又继续西进征服北非,并东征亚美尼亚,镇压波斯和呼罗珊的反抗。随着阿拉伯人的军事扩张,伊斯兰教开始了第一次大传播,由地区性宗教变为世界性的宗教。为统一思想和指导立法,在奥斯曼主持下,完成《古兰经》的编纂工作。同时开始建立伊斯兰教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制度。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继位后,伊斯兰教内部争夺哈里发权位的斗争进一步激化,出现了彼此对立的政治派别和第一次武装冲突。661年阿里遇刺,当时驻叙利亚总督伍麦耶族的穆阿维叶取得哈里发的地位。
  伍麦耶王朝时期(661~750)   661年穆阿维叶自称哈里发,定都大马士革。改哈里发的选举制度为世袭制,使哈里发国家成为一个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在经济上,游牧的阿拉伯人走上定居的道路,统一币制和税收,分封土地,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在文化上,吸收被征服地区包括希腊、拜占廷、波斯、印度等地的先进科学与文化,开始形成多民族的“阿拉伯文化”。在军事上,发动更大规模的对外扩张。随之出现了伊斯兰教的第二次大传播。从7世纪中到8世纪初,阿拉伯人从波斯继续前进,在阿富汗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占领了印度西北部,进入阿姆河以北地区,并征服了外高加索,控制了中亚的大部,势力直达帕米尔高原。从7世纪末到8世纪初,完全征服了马格里布(意为西方,包括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消灭了拜占廷帝国在北非的残余势力。使当地游牧部落柏柏尔人很快地信奉了伊斯兰教。 711年,以柏柏尔人为主力的阿拉伯军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攻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经过3年征讨,占领了比利牛斯半岛大部地区,使伊斯兰教的传播范围扩展到西南欧。732年,阿拉伯军队侵袭高卢西南部,战败后撤回比利牛斯山以南,伊斯兰教向西方的传播,遂到此为止。
  这一时期,由于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教派斗争的发展,特别是反抗伍麦耶王朝残暴统治的人民起义,终于导致伍麦耶王朝的灭亡。一个自称是穆罕默德叔父阿巴斯后裔的艾卜·阿巴斯夺取了哈里发地位,建立了阿巴斯王朝。
  阿巴斯王朝时期(750~1258)   伊斯兰教国家封建制度成熟的时期,由于任用波斯人担任首相,使波斯人取得了实际的统治地位。以首相为首的波斯官僚体制代替了阿拉伯的贵族统治,迁都巴格达。由于未进行大规模的武力扩张,政治局面安定,经济发展,从而出现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黄金时代。阿巴斯哈里发提倡翻译和研究希腊、罗马、波斯、印度古典名著,这不仅保存了欧洲的古代文化遗产,而且也进一步发展了阿拉伯的科学与文化。同时,古兰学、古兰经注、圣训学、教法学和伊斯兰教哲学等,渐臻成熟,出现了很多的宗派和学派。10世纪以后,苏非主义盛行并进入正统派思想体系。


  10世纪末,哈里发国家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即中国史书上所谓“黑衣大食”(750~1258的巴格达的阿巴斯哈里发王朝)、“绿衣大食”(909~1171的埃及开罗的法蒂玛哈里发王朝)和“白衣大食” (756~1031的西班牙伍麦耶哈里发王朝)。在哈里发国家内,农民和奴隶起义到处兴起,各地的封建主也纷纷割据,后经十字军东征(1096~1291)和蒙古人的西征,阿巴斯王朝终于在1258年被旭烈兀所灭亡。
  奥斯曼帝国时期(13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 13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中亚细亚兴起。1299年,酋长奥斯曼自称土耳其王。他在统一了中亚以后,继续向外扩张。1453年灭拜占廷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并在此建都。其间,伊斯兰教虽在西班牙遭到彻底的失败,但却占领了全部巴尔干半岛,在东西欧获得重大发展。16世纪,苏丹(君主)苏来曼一世在位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军事封建帝国。同时,在印度也建立了强大的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随之出现了伊斯兰教第三次大传播。在此期间,通过商业和军事活动,伊斯兰教又传播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
  奥斯曼帝国的当权者属逊尼派,在教法上遵循哈乃斐学派的主张。帝国的统治者称为“苏丹们的苏丹”(万王之王)。在被征服的地区实行军事占领,对内采取高压手段,并经常煽动教派纠纷,利用阿拉伯封建主镇压阿拉伯人民起义。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亚非两大洲展开的掠夺殖民地的斗争,首当其冲的便是奥斯曼帝国。1798年,法国拿破仑一世率领的侵略军占领了埃及,奥斯曼帝国成为欧洲列强的角逐场。欧洲列强掀起一场为“瓜分奥斯曼遗产”而引起的所谓“东方问题”的长期争斗,导致奥斯曼帝国的彻底崩溃。
         

派别和思潮


  教派的形成和发展  穆罕默德逝世后,迁士派(随穆罕默德迁往麦地那的麦加人)和辅士派(在穆罕默德生前入教的麦地那人)在哈里发问题上意见分歧,双方都认为自己这一派的人最有资格担任哈里发。最后经过协商公推艾卜·伯克尔为第一任哈里发。这是伊斯兰教内部分歧的最初反映。
  656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被害,阿里继任哈里发,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但包括当时叙利亚总督伍麦耶族的穆阿维叶在内的一部分人,拒不承认阿里的哈里发地位,并以为奥斯曼报仇为由,对阿里兴师问罪。于是,双方发生战争。657年,在隋芬之战中,胜利明显地属于阿里一方,但他接受了对方以《古兰经》裁决的和谈要求,阿里队伍中约有1200人坚决反对,从而脱离了阿里的领导,形成哈瓦利吉派。
  661年,阿里被一名哈瓦利吉派信士所杀。穆阿维叶自立为哈里发,建立了伍麦耶王朝。但斗争仍在进行,并逐渐形成伊斯兰教的两大派:拥护阿里的一派称什叶派(意为宗派),另一派为逊尼派(意为遵守圣训),最初,这是一种政治派别,后来,发展成为宗教派别。
  逊尼派承认四大哈里发都是合法继任者,因此获得历代哈里发国家的扶植而广泛流传,自称正统派。世界上穆斯林多属逊尼派。它在神学思想方面有两个著名的支系,一为经典派,在探讨教义时重经典明文;一为意见派,在注意经典明文的同时,侧重个人见解。该派又因对教法问题的观点不同而出现了许多教法学派,其中最著名的是哈乃斐学派、马立克学派、沙斐仪学派、罕百里学派。
  什叶派只承认阿里及其后裔才是合法的继任者。称其为伊玛目,并以阿里为第一代伊玛目。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什叶派内部的分歧,而分裂成为栽德派、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并且在以后的发展中,各派又分化出许多小派别。什叶派现分布于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和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等地。
  哈瓦利吉派主张哈里发由穆斯林公选,平均分配战利品,土地归穆斯林公有等。该派因不断遭到哈里发国家的镇压,几近灭绝。现在阿曼、阿尔及利亚、桑给巴尔等地流行的艾巴德派被认为是该派的一个支派。
  伍麦耶王朝末期还出现了一个新的派别──穆尔太齐赖派。因为他们的唯理主义,被认为是脱离了伊斯兰教的正统。该派认为“《古兰经》是受造之物”;“安拉的独一性,只有将神的德性当作力量和智慧才能成立”;人可以依据安拉赋予的能力,辨别善恶,创造自己的行为;“命人行善,止人作恶”是穆斯林的义务。穆尔太齐赖派以其唯理主义观点探索全部宗教问题,其“意志自由”的主张,曾经一度得到阿巴斯王朝哈里发马蒙等人的推行而得到发展。
  此外,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思想也在伍麦耶时代开始出现。后逐渐形成伊斯兰教的苏非主义派别。
  近现代出现的各种思潮  近代伊斯兰世界遭到了殖民主义的侵略、奴役和掠夺;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的斗争,促使伊斯兰教出现了具有不同政治、思想倾向的派别和复兴伊斯兰教的运动。
  18世纪出现于阿拉伯半岛内志复古主义的瓦哈比派(即清净派),是近代伊斯兰教复兴运动的先驱。该派主张恢复穆罕默德的“正教”,宣称“回到《古兰经》去”,强调圣训的作用,反对崇拜卧里(圣徒)及其陵墓,坚持严格的“信主独一”,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19世纪初,瓦哈比派曾一度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取了阿拉伯半岛的政权,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后被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的军队所灭。但瓦哈比派的宗教思想在阿拉伯世界和南亚次大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1902年以后,瓦哈比派又在阿拉伯半岛重建政权。并于1932年正式定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
  继起的是泛伊斯兰主义运动,为19世纪中叶阿富汗人哲马鲁丁·阿富哈尼所首创。主张全世界穆斯林在一个共同的哈里发领导下联合起来,摆脱欧洲的统治与控制,建立一个超国家、超民族、超地域的世界伊斯兰大帝国。但这一运动漠视下层群众的利益,有碍民族国家独立的进程,结果为行将灭亡的奥斯曼帝国哈里发所利用而失败。
  19世纪末,在西方资本主义影响下,伊斯兰教的改良主义运动兴起。主张在伊斯兰教的基础上按照欧洲资本主义的方式来改革伊斯兰社会;力图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和伊斯兰教的传统结合起来;用现代的教育制度代替伊斯兰教的寺院经堂教育;用资产阶级共和国代替伊斯兰教的哈里发制度;用资产阶级的世俗法律代替教法中的民事和刑事法规等,使伊斯兰教适应新的社会条件。改良主义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有:埃及的现代主义者穆罕默德·阿布杜。印度以新文化运动为中心的改良主义者赛义德·艾哈默德汗、伊克巴尔、艾密尔·阿里。土耳其的凯末尔所领导的世俗主义宗教改良运动,于1922年废除苏丹制度,1923年建立起土耳其共和国,1924年最后废除哈里发制度。至此,伊斯兰教的改良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伊斯兰教的改良主义运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泛伊斯兰主义的组织。同时,为恢复伊斯兰教原始教义的原教旨主义派别也有所发展。
  与此同时,伊斯兰各国人民不断掀起反抗殖民压迫和封建统治的斗争浪潮。如著名的波斯巴布派起义(1848~1852)、印度的民族大起义(1857~1859)和苏丹的马赫迪教派起义(1881~1885)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人民起义,都是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进行的。
         

经典、教义和礼仪


  《古兰经》  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被认为“安拉的言语”,传说是安拉通过天使吉卜利勒降给先知穆罕默德的最后一部天启经典。伊斯兰教承认古代先知所传的《旧约》、《新约》等为天启经典,但又认为有的已经失传,有的已被篡改,只有《古兰经》是一部最完善的经典,是伊斯兰教最根本的立法依据。
  《古兰经》的主要内容包括穆罕默德在传教期间同阿拉伯半岛的多神教徒和犹太教徒斗争的记述;阐发以信仰安拉、反对多神崇拜为中心的宗教哲理;宗教制度和礼仪;针对当时阿拉伯社会的状况提出改革社会的各项主张,以及为宣传伊斯兰教而引述的一些有关古代先知的故事传说等。开始只是陆续颁布的零散记录,穆罕默德在世时,并未成册。后经第一任哈里发艾卜·伯克尔命令整理、保存,到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再次订正,编成“奥斯曼定本”,流传至今。全经共30卷,114章,6200余节。《古兰经》既是一部宗教经典,又是一部阿拉伯文献。它汇集了古代阿拉伯世界的神话、历史、风土人情、法律和道德规范,直接地反映了 7世纪初发生在阿拉伯半岛的一场社会变革,是阿拉伯文学和语言的典范。至今,《古兰经》已被翻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其中包括汉语和维吾尔语的译本。
  圣训  仅次于《古兰经》的伊斯兰教经典。是穆罕默德的言行及其所默认的门弟子的言行的综合记录。主要内容是有关穆罕默德及其传教过程中的记事和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宗教制度和社会制度的阐述等。在穆罕默德生前并无文字记载。他逝世后80余年,才开始根据传述,着手收录,并出现了各家各派的圣训实录。到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布哈里、穆斯林·本·哈加吉、艾卜·达伍德、提尔米基、奈萨仪和伊本·马哲六人各自汇编的圣训集,流传颇广,被逊尼派称为六大圣训集。
  此外,还有古兰经注、古兰学、圣训学、伊斯兰教法、和伊斯兰哲学等学科的各种著作。什叶派还有自己的经典,如四大圣训经、《辞章典范》等。
  五条信仰  伊斯兰教教义中的五个基本信条。①信安拉。相信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恩养者和唯一的主宰;是全能全知、大仁大慈、无形象、无所在又无所不在、不生育也不被生,无始无终、永生自存、独一无二的。②信天使。相信天使是安拉用“光”创造的一种妙体,为人眼所不见。天使只受安拉的驱使,执行安拉的命令,各司其职。它们并无神性,穆斯林只需承认他们的存在,不能膜拜。天使数目很多,著名的有四大天使,其中以吉卜利勒的地位最高。③信经典。相信《古兰经》是“安拉的言语”,是通过穆罕默德“降示”的最后一部经典。④信先知。相信自“人祖阿丹”以来,安拉曾派遣过许多传布“安拉之道”的“使者”或“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个使者,因而是最伟大的先知。⑤信后世。相信人要经历今生和后世,认为将有一天,世界一切生命都会停止,进行总的清算,即“世界末日”的来临。那时所有曾在世界上生活过的人,都将“复活”,接受安拉的裁判,行善者进天堂,作恶者下火狱。
  此外,各教派还有各自的特殊信条。
  五功  穆斯林的五项宗教功课。简称五功。它既是教义和制度,又是穆斯林必须履行的宗教义务;被认为伊斯兰教的支柱。①证言。阿拉伯语称为“舍哈德”(意为作证),是穆斯林对自己信仰的表白,其内容是用阿拉伯语念诵:“我作证:除安拉外,再没有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一证言,中国穆斯林称“清真言”,念清真言称为“念功”。任何人只要接受这一证言,并当众背诵,就可以成为正式的穆斯林。②礼拜。穆斯林必须每日朝麦加克尔白方向作五次礼拜,每周举行一次星期五聚礼(主麻礼拜);每年开斋节和古尔邦节要举行会礼。身体清洁是礼拜的前提条件,礼拜前必须按规定作小净或大净。礼拜是穆斯林的一项重要义务。③斋戒。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莱麦丹月)斋戒一月;每天从日出前开始到日落,要斋戒,禁食止饮。④天课。穆斯林个人财产达到一定数量时,都应交纳一种名为天课的宗教税。原来是作为一种慈善行为,号召有财产的人自由施舍,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按财产的不同种类以一定比例征收的宗教税。⑤朝觐。每个穆斯林在身体健康、经济条件许可、旅途平安的情况下,一生中至少应去麦加朝觐一次。
  节日和圣地  ①主要节日有开斋节(伊斯兰教历10月1日)、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和圣纪(穆罕默德诞辰,教历3月12日)。此外,还有阿舒拉日(伊斯兰教历1月10日)、圣女法蒂玛纪念日等。②三大圣地: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此外,什叶派另有自己的圣地:纳贾夫、卡尔巴拉(以上在伊拉克)、库姆和马什哈德(以上在伊朗)。
         

在中国的传播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不久,就传入了中国。在中国史籍中,最早用汉语记述伊斯兰教情况的文献是唐代杜环的《经行记》。杜环于唐天宝十载 (751)随高仙芝军队攻葱岭以西各地,怛逻斯一役败后,为阿拉伯人所俘,遂在阿拉伯各地游历,至762年由海道回国,他把十余年的经历和见闻写成《经行记》,原书已佚,现只能从其叔父杜佑所撰的《通典》中见到他介绍伊斯兰教情况的片断。又据《闽书》记载,穆罕默德有门徒大贤四人,唐武德(618~626)中来朝,一贤传教于广州,二贤传教于扬州,三贤、四贤传教于泉州。据传,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从7世纪开始,阿拉伯穆斯林就沿着海陆交通线到达中国,进行贸易或旅行,传播伊斯兰教。唐、宋、元三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时期。
  唐宋  据《旧唐书·西域传》记载,永徽二年(651)八月,阿拉伯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遣使到中国,在长安朝见了唐高宗。使者介绍了哈里发国家建国的经过、国内习俗和伊斯兰教情况。这是阿拉伯帝国第一次遣使聘问,中国伊斯兰教史家就把这一年作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始。从唐永徽二年到南宋末的 600余年间,阿拉伯帝国遣使赴华曾达47次之多。当时,中国和阿拉伯之间的交通主要通过陆、海两路。陆路是从阿拉伯半岛经波斯及阿富汗到达新疆天山南北,复经青海、甘肃直至长安一带。海路由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出发,经孟加拉湾、马六甲海峡分别到达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当时,在华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宋代,中国和阿拉伯之间海上交通很发达。中国政府专门指定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城市作为国际贸易港口,并设有专门销售阿拉伯商品的市场。不少阿拉伯人长期在沿海港口久居不归。世代在华居住的被称为“蕃客”,居处称为“蕃坊”。中国政府简选其中德高望重者为“蕃长”,其办事处称“蕃长司”。负责领导宗教活动,管理民事诉讼,联系贸易等。他们还经营穆斯林的公共墓地,建筑了一些清真寺。在长期居留的过程中,与中国人通婚,繁衍后代,逐渐成为中国的穆斯林。
  阿拉伯人在向东方扩张的过程中,征服了中亚细亚,并传入伊斯兰教。北宋乾德三年(965),中亚地区伊斯兰教的萨曼尼王朝,又把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喀什地区的哈拉汗国。后分南北两路向内地传播。南路沿大戈壁入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并继续向东伸展。到北宋天禧元年(1017)又进入了南疆的于阗,取代当地佛教的地位。北路由喀什传播到阿克苏和库车,到16世纪,伊斯兰教已遍及全疆。
  元明  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此时,大批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被迫东迁中国,他们信仰的伊斯兰教也随之传播到中国各地。这些人大部被编入“探马赤军”镇守边疆,平时进行生产劳动,战时打仗;有的被编入官局,成为工匠。一些阿拉伯的上层人物,在元朝政府中有相当高的地位,据文献记载,元代的穆斯林任中央政府丞相、平章政事等重要官职的有32人,在地方政权任职的更多。其中如赛典赤·瞻思丁,不仅本人历任陕西、四川和云南等地方要职,子孙三代亦都居高官。元世祖忽必烈之孙阿难答自幼信奉伊斯兰教,其所率士卒多数为穆斯林,从而使其辖区(陕、甘、宁、青等地)伊斯兰教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1365年,喀什嗣王托和乐铁木尔汗改信伊斯兰教后,借政治力量传教,使伊斯兰教在新疆得以进一步传播。至于东来的穆斯林商人,主要分布定居在甘肃、宁夏、陕西、河南、云南等地,当时称这部分人为“回回”,故有“元朝回回遍天下”之语。元朝政府尊重这些穆斯林的信仰,各地也普遍建立清真寺,伊斯兰教随之遍布于中国广大地区。
  明代开国功臣中有不少是穆斯林,如在朱元璋的起义军中就有回族著名将领常遇春、胡大海等。在朝做官的穆斯林亦为数不少。著名的航海家郑和是云南的回族穆斯林,和他一起七次“下西洋”的马欢、哈三等人也都是穆斯林。1430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时,曾踏上阿拉伯半岛,船队的一部分人还到麦加朝觐,绘制了“天房图”,加强了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之间的友谊。明代中国先后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东乡、撒拉、保安等十个兄弟民族信奉伊斯兰教。


  中国穆斯林大都是逊尼派,在教法学上属该派中的哈乃斐学派。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支系,如格底目、依赫瓦尼、哲赫林耶、虎夫耶、卡迪林耶、库布林耶及依禅等。他们的基本信仰、基本义务相同,只是在某些教法和修持细节上有所区别。在穆斯林聚居的地方,都建有清真寺,著名的如广州怀圣寺、泉州圣友寺、杭州真教寺、喀什艾提卡尔清真寺、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北京牛街礼拜寺等。
  翻译与著述  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中国伊斯兰教学者和著名阿訇相继出现。他们一方面提倡寺院教育,传播和保持伊斯兰教的学术文化;另一方面又从事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经籍的翻译和著述,宣传、介绍伊斯兰教历史和教义,以增进中国穆斯林的理解和认识。明代后期,陕西胡登洲阿訇招生授业,传习阿拉伯语经典,为中国穆斯林经堂教育之先河,后发展为陕西学派。约100年后,山东经师常志美在传授阿拉伯语经书外,还兼授波斯语的教义著述,后发展为山东学派。此后,经堂教育逐步推广到其他穆斯林聚居区。明末清初,以南京、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和云南大理、保山一带,以汉语译著教义著作的活动十分活跃,并出现一批著名的学者,如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德新、张中等。至近代,在北京、上海、江苏、镇江、云南等地,实行宗教教育的改革,培养了一批伊斯兰学者和译经家,并出现了《古兰经》和其他典籍的汉语译本。新疆维吾尔族近代伊斯兰学者谢木斯丁曾赴麦加朝觐,受瓦哈比派影响,提倡宗教改革,著有《古兰经注释》。泰剑立萨依布是喀什地区的著名学者,曾支持喀什地区的宗教改革,著有诗集和《古兰经注》等。早期流传的《古兰经》都是相互模仿的手抄本。清同治元年(1862),云南出现了木刻版的《古兰经》,经版至今仍存。最早的《古兰经》选译本,大约是在明末清初之际出版。1927年才有全译本问世。1931年出版了汉译《古兰经》,1946年又出版了《古兰经译解》等,现已有多种译本流传。
  今日穆斯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广大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和风俗习惯。1953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此后,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穆斯林聚居的县、市,也相应设立了地方的伊斯兰教协会。出版、发行了《古兰经》、圣训、教法等多种伊斯兰教典籍和《中国穆斯林》杂志。1955年创办了培养阿訇、毛拉和伊斯兰学研究人员的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各地也办有自己的经学院。80年代以来,修复了被破坏的清真寺并陆续开放,广大穆斯林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政府还规定在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古尔邦节放假,以便穆斯林举行会礼及庆祝活动,为了履行穆斯林的宗教功课,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组织朝觐团,前往麦加朝觐,受到沙特阿拉伯政府和穆斯林组织热情友好的接待。中国伊斯兰教协会还多次派出宗教使团和学者,出访了几十个伊斯兰教国家。同时,还邀请许多国家的伊斯兰学者来中国访问、讲学。到1985年,中国穆斯林的人口总数,已有1400多万人。他们在各民族平等团结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为建设祖国和保卫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7: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