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劳动生理
释义 laodong shengli
劳动生理(卷名:现代医学)
work physiology
  人在劳动过程中身体内的生理变化规律。研究劳动生理的目的是预防疲劳和过劳的发生,使人在劳动过程中能达到和维持高的作业能力。
  任何劳动都有肌肉活动参加,肌肉活动时要消耗能量。能量由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氧化而产生,因此在劳动过程中将消耗大量的氧。根据能量消耗或氧消耗的多少可判断和划分劳动强度的大小。劳动中所需要的氧能否得到满足,取决于呼吸器官及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成年人一般每分钟最多能供应3升氧,经过锻炼的人可高达 4升。如果需要的氧量和实际能供给的氧量处在平衡状态下,则劳动可维持较长的时间;如果需氧量大于供氧量,在欠氧的条件下劳动持续不久即会被迫停止。为了供给劳动中所需要的大量的氧、输送营养物质、排出代谢产物和散出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热量,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活动必须加强。此时心率加快,由安静状态下的每分钟 65~70次可增高到 150~200次;心脏每分钟射血输出量可由安静状态下的3~5升增加到15~25升;血压升高,特别是收缩压升高更为明显。呼吸次数由每分钟14~18次增至30~40甚至60次;不但呼吸次数增加,肺通气量也发生很大变化,可由安静时的每分钟6~8升增至40~120升。上述变化在劳动停止后很快得到恢复,一般在中等强度的劳动后30分钟内即可完全恢复。劳动时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而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功能起主导作用。大脑将感觉器官接受的外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将作出的决断传到效应器官,引起相应的行动。随着内外条件的变化,神经系统对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状态进行适当的控制和调整,以达到适应的要求。
  无论是从事以肌肉活动为主的体力劳动,或以精神和思维活动为主的脑力劳动,经过一定的时间和达到一定的程度后都会出现作业能力的下降,表现为疲倦感或肌肉酸痛或全身无力,这种现象称为疲劳。疲劳可分为局部性疲劳和全身性疲劳,或分为体力性疲劳和精神性疲劳。无论哪一种,其本质都是生理性改变,经过适当休息可以消除。疲劳产生的原因可能为:劳动组织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时间过长;劳动环境条件不好,如高温、声音噪杂、空气污浊、照明条件低劣等;劳动者本身技术不熟练、体弱、缺乏锻炼、精神状态不佳等。
  疲劳出现后若得不到及时的休息和恢复,日久会产生过劳进而导致健康受损。若劳动过程中长期处于不良体位和工作姿势,使身体某一部分器官和系统过度紧张,可能引起各种不同类型的病损,如:长期站立和行走的,特别是需要负荷重物的作业可能引起下肢静脉曲张、腹疝、脊柱弯曲、肢体或腰背疼痛;长期坐位的工作可引起腰痛、结肠炎、痔、消化不良等;局部肢体或器官频繁活动或过度紧张的作业可引起腱鞘炎、肌肉痉挛、关节炎、视力下降、发音困难、滑囊炎、颈肩腕综合征等。
  预防疲劳和过劳的措施有:技术改革,尽可能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以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改进操作方法,做到合理化操作,使各项动作符合人体解剖生理特点和生物力学原则;加强个人锻炼和技术训练;建立合理的劳动制度,包括劳动力的合理组织及劳动休息制度的合理安排;加强保健工作,提高劳动者健康水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5 5: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