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印度铜像
释义 Nɑnyindu tongxiɑng
南印度铜像(卷名:美术)
South Indian bronzes
  主要指 4~17世纪南印度诸王朝统治下的铜制造像艺术,因其分布地域主要集中于南印度泰米尔地区及其周围,故称南印度铜像,属印度本土达罗毗荼人的艺术。制作工艺,主要以青铜为主,采用蜡模铸法。造像题材大多以印度教诸神居多,也有一定数量的圣徒和动物造型。
  南印度大规模制作铜像,肇始于帕拉瓦王朝(约600~897)中晚期,繁盛于朱罗王朝(846~1279),至维查耶那加尔王朝(1336~1565)则达到高峰。南印度各王朝统治者都系印度教信徒,崇拜湿婆和毗湿奴,他们大兴土木,修造神庙。随着神庙的激增,便需大量神像,以供祀奉,因此,南印度的青铜像便应运而兴,大量出现。


  目前所发现的帕拉瓦王朝的铜像,基本属中晚期作品。造型风格受同时代石雕造像影响,古拙质朴,肩宽体健,腰衣厚重,装饰简单,坐立姿势略显呆板。小型造像居多;但马德拉斯附近神庙里保存的一尊巨大的毗湿奴像(8世纪)说明,帕拉瓦王朝晚期,已开始铸造大型金属神像。
  朱罗王朝在南印度崛起的初期,一方面大事扩张领土,一方面秉承着前朝的艺术,广兴神庙,创造了许多精致的铜像,人物比例合度,形象高傲,工艺制作精美,开启了朱罗王朝巴洛克美术高潮的先河。到了罗阇罗阇时代(985~1014),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青铜造像也进入了全盛时期,题材更为广泛。在继承发扬笈多时代所确立的传统古典主义准则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形成了南印度青铜造像的巴洛克美术风范。
  现存于印度国立博物馆的湿婆舞王像,轮廓线劲爽明快,装饰细部精巧清晰,人体动态雄健典雅而富节奏感,是印度教象征宇宙永恒运动观念的集中体现。
  此时期人物形体更趋修长秀逸,表情亲切柔和而又崇高庄严,特别是女神的造型,曲线优美流动,乳房丰硕,腰肢纤细,加之扭摆的三曲式体态,衬以华丽的珠宝饰物,美观动人,夸张地表现出印度女性美的特点。


  维查耶那加尔王朝的青铜造像,大体沿袭着朱罗王朝的典范,进一步充实了造像的形式和仪轨,作品更加普及,不仅风靡于整个南印度,并远及于北方,达到了南印度青铜造像艺术的高峰,形象轮廓更加纤巧优美,装饰更趋细腻讲究。到16世纪末,由于作品重复因袭,缺乏创造性,南印度铜像逐渐走向庸俗陈腐的道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