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土壤分类 |
释义 | turang fenlei 土壤分类(卷名:地理学) soil classification 根据土壤形成条件、成土过程、土体构型、土壤属性和肥力特征的异同,进行类比和区分。通过分类构成一个由不同分类单元组成的土壤分类系统,以反映各类土壤间发生上的联系和地理分布上所处的地位。土壤分类为土壤调查制图和资源评价以及合理利用、改良土壤提供科学依据。是土壤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土壤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 古代土壤分类始于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尚书·禹贡》篇根据土色、质地和水文等将九州土壤分为黄壤、白壤、赤埴垆、白坟、黑坟、坟垆、涂泥、海滨广斥及青黎等九类。《管子·地员》篇、《周礼》中有土壤分类方面更详细的记述。中国农民积累了丰富的辨土、识土经验,有的土壤命名沿用至今,如华北的两合土和蒙金土等,南方的青泥土和黄泥土等。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中也有关于土壤名称的记载。 近代土壤分类只有百余年的历史。目前,国际上尚无一致公认的土壤分类原则和系统,只能将现代主要土壤分类学派作简要介绍。 苏联土壤发生分类 В.В.道库恰耶夫依据土壤发生特征与环境统一的原则,创立了土壤地带性学说,奠定了土壤发生分类的理论基础。目前,苏联土壤分类主要是E.H.伊万诺娃的地理发生学派和B.A.科夫达的历史发生学派。伊万诺娃所著《苏联土壤分类》一书中关于“苏联土壤分类、系统和命名原则”已成为当今苏联统一的土壤发生分类系统。 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或称生态-发生学分类。主要根据土壤形成条件、过程和属性(包括形态和微形态特征,土壤的物理、物理化学、化学和矿物特性等)划分土壤。特点是分类与分区相结合。分类级别为:土类、亚类、土属、亚属、土种、亚种、变种、土组和土相。采用连续命名法,逐级命名。分类系统为:①首先将苏联土壤分别归入 9个土壤生物气候(带)省:极地带冰沼和极地土省、北方带冻结泰加林土省、北方带泰加林土省、亚北方带棕色森林土省、亚北方带草原土省、亚北方带半荒漠或荒漠土省、亚北方带和热带半荒漠灰钙土省、亚热带半干旱褐土省、亚热带湿润土省;②每一个生物气候省中再按地形部位的高低,划分出自型土、半水成土、水成土和冲积土;③对东西分布范围较广的土类(如潜育冰沼土、灰化土、黑钙土、栗钙土等)根据土壤水热状况,划分土壤相性及其相应亚类(或称相性亚类);④对每一亚类都按土属、亚属、土种、亚种、变种、土组、土相进一步细分;⑤对土壤的水热条件、形态特征、机械组成、盐分状况等提出数量指标和划分标准,列为12个附录。 土壤历史发生分类 科夫达于30年代初期提出历史发生学分类原则。他在《土壤学原理》(1973)一书中,应用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观点阐明:土壤是在表生带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成土过程的物质平衡是土壤演变的基础;土壤随景观进化而发展;各大陆的现代土壤年龄不同;土壤多元化发生,是其历史发生分类的理论基础。这一分类系统首先根据风化壳的特点和风化程度将世界土壤分为9个土壤群,每个土壤群再可从低到高,按成土物质的淋溶和累积状况划为9个土壤阶段组,在每个阶段土壤组中再分土壤类型,据此对世界土壤共划分200多个土类。 西欧自然土壤分类 可以德国W.L.库比恩纳和莫根浩森以及法国海外科学技术研究局土壤分类为代表,他们仍以发生学观点和地带性观念为指导,采用根据自然体全部性状进行分类的自然分类体系。主要依据土壤剖面的发育程度和特征,土壤的水分状况、成土母质、风化壳类型以及有机质分解状态,并以土壤微形态作为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 库比恩纳土壤分类 主要根据土壤剖面层序分类,划分为(A)C型、AC型、A(B)C型、ABC型及B/ABC型等。分类体系为8级,即门、纲、亚纲、土型、亚型、变型、亚变型及地方种等。 莫根浩森土壤分类 与库比恩纳分类体系近似,惟无亚纲一级,共分7级:①土壤门。依据土壤中水分渗透的主要方向划分为水上、半陆上、水下和泥炭土 4个土壤门。②土纲。根据土壤具有的类似剖面层序及土壤中物质的动态划为15个土纲。③土型。根据土壤剖面层序的特征及土层特性划分为47个土型。④亚型。根据土型的不同发育阶段划分为 156个亚型。⑤变型。为量的差异。⑥亚变型。根据变型的成因在质和量上的特殊性划分。⑦地方种。根据土壤成因中岩石学特征划分,颇似美国分类的土系。 法国海外科学技术研究局(ORSTOM)土壤分类体系共分为10个土纲:原始矿质土、AC土、钙镁土、变性土和亚变性土、均腐殖质土(草原土)、熟腐殖土、灰壤和灰化土、富三氧化物土、盐成土、水成土等。再依据气候、土壤发育程度、岩性及水成作用续分为非气候性、寒冷、沙漠、干热沙漠等亚纲。它对热带土壤的划分,较欧洲其他分类详细。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目前国际上流传较广的是美国第7次土壤分类草案,见1975年正式出版的《土壤系统分类》一书。 土壤分类系统 主要依据土壤的诊断土层和诊断特性划分为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系 6个级别。①土纲。根据土层分化、发育程度及诊断土层划分为10个土纲:新成土、变性土、始成土、干旱土、软土、灰土、淋溶土、老成土、氧化土、有机土。②亚纲。土纲的续分,依据土壤水热状况、土层特征、土壤矿物组成和风化程度划分为47个亚纲。③土类。根据剖面层次和水热状况划分为 240个土类。④亚类。首先选择各土类的标准类型为该土类的典型亚类,其他亚类是两个土类标准类型间的各种过渡性土壤。⑤土族。依土壤主要矿物组成划分。⑥土系。为基层分类单元,依土壤剖面性态特征划分。 土壤命名 采用拉丁化,字头、字根拼接法。如新成土纲(Ent),接字头Aqu而成潮新成土亚纲(Aquent)。再加Cry即成冷潮新成土类(Cryaquent)。土类前再加形容词Haptic即成薄层冷潮新成土亚类(Haptic Cryaquent)。从一个名称所有的字根便可明了土壤的主要性状。美国现行分类的优点是分类指标计量化,命名语汇丰富,便于记忆。除诊断土层外,并将土温和土壤水分状况作为分类的指标或诊断特性,如土温15~25℃,为暖性(Thermic);土温8~15℃,为温性(Mesic);土温0~8℃(冬季土温差大于5℃),为寒性(Frigid);土温0~8℃(冬季土温差小于5℃),为冷性(Cryic);土温低于0℃,为永冻(Pergehic)。又如Andic为干旱;Udic为湿润。 世界土壤图例用的分类单元 为编制 1:500万世界土壤图,进行世界土壤资源统计,以促进建立一个世界通用的土壤分类及命名系统,1960年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教科文组织 (UNESCO)会同国际土壤学会(lSSS),制定了一个两级制的土壤分类体系:第一级划分26个土壤单元,相当于土类,第二级共分114个亚单元,相当于亚类。并确定世界土壤图的图例单元约5000余个,由组合单元和个体单元组成。这一土壤分类系统较为概括,其特点为:①划分土壤单元的主要依据是诊断土层。将发育微弱的冲积土列于首位,然后顺序排列其他土壤类型,止于湿润热带强烈风化的铁铝土,试图反映土壤的演化序列。②将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列于次要地位,如灰壤可出现在寒温带和热带土壤中。③在命名上既引用了大量习用传统土壤名称,如盐土、碱土、黑钙土、栗钙土、灰壤等(来自苏联土壤分类);黑色石灰土、淋溶土、铁铝土、石质土、粗骨土等(来自西欧土壤分类),也引用了新近发展的土壤分类单元,如变性土,有机土和始成土(来自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④分类中的潜育土所概括的土壤类型十分广泛,包括地下水位高,有明显腐殖质积累,具有潜育层的土壤,如中国分类中的水稻土、草甸土等。⑤分类中的淋溶土是指有粘粒移动、淀积的土壤类型,包括部分褐土和红色石灰土等。而强淋溶土,主要指盐基饱和度低、呈酸性反应的土壤,相当于中国土壤分类中暗棕壤等类土壤。⑥在亚单元划分中,主要依据土壤反应,分饱和、石灰性和不饱和三级。以松软、腐殖质和冰冷等特性划分亚单元。对热带、亚热带土壤则划分出网纹、强酸性等亚单元,作为各土壤单元间的过渡类型,其命名方式是在第一单元前附加一形容词即成亚单元名称,如潜育始成土。 世界土壤制图单元涉及全球的土壤类型比较全面,且易于应用;但由于分类过于简化,将许多性质差异较大的土壤类型归并在一起,如把中国的棕壤、褐土、黄棕壤和紫色土等土类,均归为雏形土中,在引用这个系统时,应增加新的辅助分类级别,如墨西哥土壤分类即是如此处理。 中国土壤分类 中国近代土壤分类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以土系为基层分类单元,到1949年止,先后确定过约2000个土系。在此基础上,1950年拟订了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科、土系 6级的分类系统。1954年提出以土类为基础的发生学分类系统。1978年拟订了《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1984年进行修订补充(表1)。1988年制定出《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系统》。 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 采用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5级分类,在土类之上依据土类共性归纳为土类系列或土纲,属试行归纳。具体划分标准为:①土类。高级分类的基本单元,在一定生物气候、耕作制度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具有相似的剖面构型和土壤属性。土类之间有明显的性状差异。如地带性土类与生物气候条件相吻合,灰化过程形成灰化土,富铁铝化过程形成红壤;潮土、水稻土等半水成、水成土类,系地下水参与成土过程及淹水耕作形成的;均具有一定的成土过程和独特的剖面形态与属性。②亚类。是土类间的过渡类型,表现为主要成土过程以外的附加成土过程,如潮土和褐土间为潮褐土;或同一土类的发育分段,如淋溶褐土和碳酸盐褐土。③土属。为过渡分类单歇。主要依据区域性变异划分,如母质类型、地形部位、区域水文状况等。④土种。土壤分类的基层单元,具有相类似发育程度和剖面层次排列。⑤变种。根据表层或耕层性质的差异而划分,如质地变化及次要性状的差异。 这一分类采用分级命名法,即土类、土属、土种等都可以单独命名,习惯名称和群众名称并用。高级分类单元(土类、亚类)以习惯名称为主,如黑钙土、褐土等,也有从群众名称中提炼而来,如黑垆土、白浆土等。在基层分类单元中,尤其是耕种土壤的基层分类单元(土种、变种)主要选用群众名称。如华北平原的两合土和夹层厚层粘土两合土,太湖平原的青泥土和青紫泥,均为土种名称。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系统》 1988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汇总确定了11个土纲、27个亚纲、60个土类、 233个亚类的分类系统。并将分省出版“土种志”,每个省相继确定了数百个土种。分类采用了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七级分类,其中土类与土种分别为主要的高级分类单元与基层分类单元(表2)。 发展方向 土壤分类研究的发展趋向是从定性的形态描述,向指标化和数据化的方向发展,更多地应用系统的分析化验手段,充分了解土壤内部性质与形态性状的联系,应用数理统计,划分土壤类型。并将所积累的土壤资料,建立土壤信息系统,经贮存、运算各项成果,使土壤分类向指标化统一,以便建立国际公认的、可概括整个地球陆地表面的土壤分类体系。 参考书目 黄瑞采等:《土壤的发生、分类与资源评价》,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南京,1985。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