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朝鲜美术 |
释义 | Chɑoxiɑn meishu 朝鲜美术(卷名:美术) Korean art 朝鲜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有数千年的文明史,其美术史可追溯到朝鲜半岛的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000~前1000)。 新石器时代至乐浪时代 这一时期的美术遗物主要为篦纹陶器,遗址有130多处,代表性遗址有:今平安南道弓山里、黄海北道智塔里、汉城市岩寺洞、釜山市东三洞贝冢、咸镜北道雄基贝冢和农圃里贝冢。公元前11世纪至前108年,是古朝鲜时代。在这一时代前期(公元前300年以前),素面陶器广为流行,还有少量黑陶、红陶和彩陶。后期(公元前300~前108),青铜器技术急速发展,制作出精致的多钮细纹镜、动物形带钩及细形铜剑。其青铜器形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周朝的影响。 公元前108~公元313年,朝鲜半岛北部属于中国汉至晋的郡县统治范围。这一时代史称“乐浪时代”,其美术也主要为一些遗址和遗物。乐浪郡治遗址在平壤市大同江南岸的土城里,残留的城墙呈不规则矩形,东西约700米,南北约600米。1935~1937年间,城内发现建筑基石、甬道、 井、下水道等遗迹,出土有砖、 瓦、陶器、铜器,还有“乐浪大守章”、“乐浪大尹章”的封泥。从“乐浪礼官”、“乐浪富贵”的瓦当推测,城东北角的建筑遗址可能为孝文庙,反映了当时的建筑规模。乐浪郡南郊有汉墓2000余座,其中正式发掘了约50座。其中石岩里的9号墓、王盱墓、贞柏里的1号墓、221号墓、王光墓、高常贤墓、梧野里25号墓、南井里119号墓、彩墓在墓制和随葬品上有代表性。乐浪汉墓因内部结构不同而分成木椁与砖室两种。前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多为竖穴式木椁墓,也有少量横穴式;后期(2~4世纪)主要为砖室墓。出土的大量随葬品,有金属器、陶器、布帛、木器、玉石器,许多来自中国本土。木椁墓中的漆器尤其丰富多彩,史称乐浪漆器,种类有杯、盘、勺、壶、砚、案、枕、镜奁、栉、笄、沓。器面多用红、黄、绿3色,绘有人物、动物及各种图案,笔致精巧。有铭文的漆器达57件,上刻有年号、产地和人名,可知其制作年代始于西汉始元二年(前85),讫于东汉永元十四年(102)。漆器质地为木、草、夹纻等。它可与中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媲美,并为研究东方工艺美术史的宝贵资料。砖室墓中有画像砖,有的是表现神仙思想的动物图,有的是程式化了的木口纹,与汉画像砖一脉相承,上面亦有人名和年号。 从乐浪时代中期起,朝鲜半岛兴起3个国家──高句丽、百济、新罗,668年由新罗统一。 高句丽美术 高句丽是鸭绿江流域的一个古代国家。公元前 1世纪,通古斯系貊部族崛起于浑江边桓仁地区,是为高句丽的起源。公元3年高句丽移往洞沟(今中国吉林省集安县),建立九都城,2~3世纪与中国东汉、魏晋发生冲突。以后,高句丽势力延入朝鲜半岛北部,313年灭乐浪郡,427年迁都平壤,668年被中国唐朝灭亡。高句丽在广开土王(391~412年在位)与长寿王(413~491年在位)时期最为强盛。372年,佛教传入高句丽。高句丽美术主要吸取中国两汉、魏晋及北朝美术的内容与形式而成,再融入游牧民族的气质,其突出成就是墓室艺术。它对百济、新罗、日本都有一定影响。 建筑 洞沟与平壤都有高句丽都城遗址,周围的丘陵还建有战时避乱或防御的山城,安鹤宫城代表当时建筑成就。王宫与贵族居室是中原样式,墓室壁画中多有描绘。393年,平壤曾建有9个佛寺,今平壤东北的清岩里与上五里、大同郡元五里尚有佛寺遗址。前二者以八角堂或八角塔为主体,左右与后方都有殿址。伽蓝布局与日本飞鸟寺相同。 墓室壁画 高句丽绘画仅存墓室壁画。朝鲜的高句丽墓集中于今平壤等地。墓制原为积石冢,很快便出现中原式的石室土坟,5世纪后便取代了石冢。此外还有横穴或石室。高句丽壁画墓在平壤有30余座,还有黄海南道的安岳3号墓(俗称冬寿墓,357年铭)、(见彩图)、大安市德兴里壁画墓(1978年发掘,409年铭)。壁画以墨笔画轮廓,著色丰富。有的是画在粉刷了的壁面上,少量的直接画在石壁上。它采用了原始绘画的反透视法与并列法等表现方法。从题材上看,一般四壁画人物像、风俗图、四神,藻井画日月星辰。早期作品中具有高句丽民族特点,以后逐渐受到中国汉朝美术的影响。墓主人的肖像画在前室侧壁或玄室内壁上,还出现了中国汉墓中常见的云气纹。后期壁画色调丰富,笔致流丽,呈中国魏晋北朝风貌,四神图成为主体,还出现了山水画、忍冬唐草纹,如江西三墓里古墓,真坡里古墓群的4、9号墓。 佛教雕塑 高句丽的佛像制作可追溯到 4世纪末。但现存最早的是1963年在庆尚南道宜宁郡发现的金铜如来坐像(汉城国立中央博物馆)。这尊如来佛像通高17厘米,上有延嘉七年(539)铭文。此外还有黄海道谷山郡出土的辛卯(571?)铭文的金铜三尊像(汉城私人藏)、平壤平川里出土的金铜半跏思唯像、平壤元五里寺址出土的泥佛。这些佛像以北朝样式为基础,流露出高句丽素朴的民族特色。 工艺美术 平壤真坡里古坟出土的金铜透雕冠与平壤清岩里出土的透雕忍冬纹金铜冠,标志着高句丽工艺美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庆州壶杅冢出土的铜钵,从其乙卯(415)铭文上可知是广开土王陵的祭器。陶器主要出土于古坟,极薄,轮制而成,包括四耳壶、三足坩、兽足盘、灶形或龟形的明器。这些陶器有的施黄褐釉,有的绘夹白夹红的彩纹,有的刻波状纹、莲花纹,有的将表面磨研成白色或黑色,大都和中国两汉陶器类似,似乎尚未产生新罗那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陶器。高句丽的瓦当土,放射状地布满了莲花纹、唐草纹、鬼面纹、涡纹的高浮雕,特征鲜明。 百济美术 百济是朝鲜半岛的古国之一,公元1世纪由高句丽移民建国于今天的汉城一带。它处于朝鲜半岛西南部,通过黄海接受中国南朝文化的影响,通过高句丽间接受到中国北朝文化的影响,同时成为中国南北朝与日本联系的桥梁,它的文化对日本有一定影响。660年,百济在唐朝与新罗联军夹击下灭亡。 建筑 百济与高句丽、新罗同样筑山城以御敌,如公州的公山城、扶余的扶苏山城,但汉城风纳洞土城及其附近的梦村土城却是建筑于平地或低山丘上。佛寺遗址多在扶余,已经发掘的达20余处,主要有定林寺址、军守里寺址、金刚寺址、东南里寺址。布局一般为四天王寺式,南北中轴线上排列着中门、塔、金堂、讲堂。军守里寺址则与日本的飞鸟寺相同,3座金堂横列东西。塔最初为木结构,以后发展为仿木石结构。弥勒寺址石塔、定林寺址石塔,使用了大量石料仿造木构建筑的外形与细部,基台矮,轩口轻薄上翘,整体上有轻快感,可谓百济石塔的代表作。 雕塑 百济的佛像,在以中国北朝样式为基调这一点上,与高句丽相同,但它还深受南朝样式的影响,性格温和,面带微笑,被称为“百济式微笑”。现存佛像几乎全出土于扶余地区。军守里寺址出土的金铜菩萨立像(汉城国立中央博物馆),是6世纪末叶百济佛教造像的典型。同地出土的石刻如来坐像(汉城国立中央博物馆)的衣褶属于中国龙门石窟体系,但圆脸上绽开“百济式微笑”。忠清南道瑞上郡龙贤里的云山摩崖三尊,成于7世纪前期,为百济最早的摩崖佛像。 陵墓 汉城地区有横穴式石室坟,另有高句丽式的积石冢,但几乎都被盗掘一空。公州宋山里古墓群有许多穹窿顶的横穴式石室墓,6号坟(俗称四神冢)与武宁王陵两座则是砖筑成,都有券顶。四神冢被盗后仅存《四神图》壁画。武宁王陵在近年的发掘考察中出土了包括墓志在内的许多遗物。扶余地区主要为大石块构筑的箱形石室墓,陵山里古墓群是其典型。其中一座在水磨石壁上画四神,天井上画莲花纹。 工艺美术 《新唐书·百济传》记载:百济之冠以绢制成,国王饰金花,群臣饰银花。其实例已从武宁王陵发现。所谓金花,是透雕的忍冬纹折枝立饰,冠的前后各饰一朵。全罗南道罗州出土有附着 3颗树状立饰的金铜冠。武宁王陵出土的耳饰为金制,形制近似新罗耳饰。首饰不是新罗式的玉器,而大都是将短金棒串起来,有的是将金镶玉、炭化木镶玉串起来。武宁王妃的银钏,外表浮雕着两条龙,内面阴刻铭文。此外,武宁王陵出土的铜杯、铜碗的内外壁也阴刻着各种纹样。百济陶器与新罗的一样,主要为无釉灰陶,其中也有赤褐色的瓦器与施釉陶器,器型为中国式的三足杯、器台等。 新罗美术 新罗是朝鲜半岛的古国之一。公元前后,韩族辰韩十二部中的斯庐部在今天庆尚北道的庆州盆地崛起,建斯庐国。350年前后,斯庐一跃为辰韩的盟主,改国号为新罗。以后,新罗逐渐排除来自高句丽与日本的压迫。6世纪中叶,其势力北抵汉江流域,西越洛东江进入迦倻地区,在半岛西部夺得出海口,与中国唐朝发生关系。为了与高句丽及百济争夺半岛统治权,它与唐朝结成同盟,唐朝与新罗联军660年灭百济,668年灭高句丽,由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935年新罗为高丽所灭。新罗以668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以前称古新罗(约350~668),以后称统一新罗(668~935)。古新罗美术有民族特色,统一新罗美术带有显著的唐朝色彩。 古新罗美术 古新罗美术保持着北方游牧民族的遗风,又通过高句丽、百济间接摄取魏晋南北朝美术,形成了独自风格。 古新罗国都称徐罗伐,或称金城,在今庆州南部仁旺洞一带。传说建国始祖赫居世(公元前57年~公元 4年在位)曾营建宫殿。17代的奈勿王(356~402年在位)曾修建外有罗城、内有条坊的都城。汶川畔的月城是王宫的遗址,周围山顶筑有用于御敌的山城。佛教518年传入新罗后,受到统治者的提倡,被奉为护国之法。国都中兴建了兴轮寺、永兴寺、皇龙寺、芬皇寺、灵庙寺等。皇龙寺从553年动工,费时12年才完成,规模宏大,645年又建成9层木塔。古新罗的佛塔原为木构,以后变为砖结构,在百济影响下又出现石塔。芬皇寺石塔是其代表作,建于634年,原为7层,今仅存3层,仿砖塔而成。 古新罗墓墓制分两大类:以积石包木椁,外被封土的积石木椁墓或竖穴式或横穴式的石室墓。石室墓分布广,散见于庆州以外地区,随葬品少。积石木椁墓集中于庆州,多为王侯贵族陵墓,随葬品丰富精美,出土有墓主人的饰具、马具、器皿等。壶杅冢、金冠冢、瑞凤冢、金铃冢、天马冢、皇南大冢富有代表性。已知的壁画墓有古衙里圆坟、荣州壁画坟。 从6世纪初起,大量制作佛教雕塑。574年,皇龙寺铸造过大型金铜佛(无存)。庆州西南断石山神山寺的摩崖佛像群,可追溯至6世纪,为最早的石佛。庆州南山的三花岭三尊石佛(644?汉城国立中央博物馆)、松花山半跏像(庆州博物馆)、拜里三尊立像等是 7世纪中叶的作品,反映了中国隋朝至初唐的风貌。同时代的金铜佛──塔形冠弥勒半跏像(汉城国立中央博物馆)、汉城三阳洞出土的观音立像,则可窥见新罗样式的形式过程。 现存的古新罗工艺品,几乎全是从庆州古墓中出土的随葬品。服饰有金冠、耳饰、首饰、腕环、绔带、腰佩、履饰等,采用了金、银、铜、玉等材料。金制器物丰富多采,尤其是金冠样式独特,在树木、鹿角图案的立饰中缀步摇、勾玉等。金耳饰分粗环与细环,还有心形金板或其他垂饰,工艺制作致密精巧。绔带连着云气纹透雕绔板,吊有药笼、香囊、刀具等佩饰,是古代北亚广泛流行的样式。由硬玉、玛瑙、水晶、琥珀、琉璃、翡翠的圆管或圆珠穿成的首饰,也很流行。琉璃器皿出土有酒杯、碗、把手瓶等优秀工艺品。马具中有金铜透雕的前轮、后轮、镫,有的以玉虫翅膀为地纹。冥器中数量最多的是新罗陶器,灰青色,无釉、硬质,主要为高杯、长颈壶、器台。金铃冢出土的骑马人物形容器与鸭、马等动物形容器,独具匠心。 统一新罗美术 在唐朝美术的强烈影响下,8世纪时新罗美术达到全盛,以后衰落。 统一新罗建筑成就主要体现于佛教寺院上。它的佛教寺院一般建于平地,伽蓝配置为双塔式,庆州的四天王寺、佛国寺、感恩寺是代表作品。佛塔多为石结构,典型的新罗石塔有感恩寺三层塔 (682)、佛国寺释迦塔、多宝塔。9世纪的石塔装饰纤细,多有佛、十二伎浮雕,如庆尚南道山清泛鹤里的三层石塔、全罗南道的华严寺三层石塔、庆尚北道多砖塔。还大量建造八角的石构浮屠以作为高僧墓,现存最早的是兴法国师廉居和尚塔(844)。统一新罗的墓葬形制,与古新罗的积石木椁坟不同,采用高句丽、百济系统的横穴式石室墓,还设置有墓道。庆州一带有传为王陵的石室墓,仿唐陵雕刻了石人、石兽。护石上有十二伎的浮雕或圆雕。 统一新罗佛像雕塑8世纪开始新罗化,以庆州为中心发展了民族风格。四天王寺址出土绿釉砖像,庆尚北海军威三尊石佛非常似新罗人,但仍残留有7世纪后期雕塑中的生硬感。 8世纪初叶,佛教造像大量使用了花岗岩,新罗样式在8世纪中叶达到了顶点,代表作有庆州石窟庵的释迦如来坐像。但从9世纪起,雕塑本身开始衰落,石佛的头、肩膀萎缩,状如团块,也没有发挥出花岗石的长处。这时,可能因铜材不足而开始造铸铁佛,然而一般面貌丑恶可憎,失去了8世纪盛期风貌。 由于流行火葬,统一新罗工艺美术品几乎无存,只遗留少量的梵钟、舍利容器等佛教器物。梵钟,又称朝鲜钟,形式独特。钟顶上有龙形纽,钟身上部有四组乳钉纹,还装饰有飞天浮雕。著名的梵钟有:江原道平昌郡上院寺钟(725)、庆州奉德寺钟(771)。舍利容器以感恩寺、佛国寺发现的为代表作。著名的统一新罗陶器留有许多骨壶,与古新罗的不尽相同,它有高台,纹样上有许多模制的祈文。砖与瓦当,纹饰华丽,计有莲花纹、唐草纹、宝相花纹等纹样,还有佛像、瑞兽、楼阁等图像,内容丰富多彩。 高丽美术 高丽是朝鲜半岛上的古国,由新罗末期的豪族王建(高丽太祖,918~943年在位)建立,定都开城,以佛教为国教,官僚制度仿唐宋而立。高丽美术早期继承新罗传统,以后受到中国北宋、辽、金的影响。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中叶,发展了高丽民族样式。高丽末期,因与中国元朝关系密切,出现过藏传佛教美术。元朝灭亡后不久,高丽被亲明派武将李成桂推翻(1392)。 高丽王宫在首都开城北面的满月台,殿址保存完好,只是半月城、南大门的建筑为李朝太祖年间所建。高丽还大建寺院,开城郊外有敕愿的兴旺寺、佛日寺。木构建筑仿南宋传来的样式而成。早期的石塔继承新罗式,以后在宋元塔建筑的影响下,出现了六角塔、八角塔。 开城附近的王陵贵族墓,仿新罗体制在封土周围配列十二支神像浮雕护石,以石栏围着,还在陵墓前方立石人、 石兽、望柱。随葬品主要有高丽青瓷、高丽镜、金银器。恭愍王陵、水落岩洞古坟、法堂坊古坟、居昌古坟还有壁画。 始于新罗晚期的铁佛在高丽早期仍流行。石佛充满体积感,富有生气,如江陵神福寺、五台山月精寺的菩萨像。中期以后,雕塑逐渐衰落,除小型作品外,没有多少艺术价值。 高丽宫廷中的绘画,几乎没有作品流传下来。因此,佛画被当作高丽画的代表,许多泥金彩色的观音图以唐宋的水月观音图为摹本,慧虚的《杨柳观音图》(东京浅草寺)是其代表。此外现存的高丽画还有《罗汉图》(汉城国立中央博物馆)、海涯《岁寒三友图》(京都妙满寺)、高然晖(传)《夏冬山水图》(京都金地院)。著名的佛寺壁画有修德寺的《野花图》、浮石寺的《仁王图》等。 高丽于10世纪产生了一种称为翡色青瓷的精巧瓷器,12世纪达到盛期,还创造了具有民族特点的镶嵌青瓷,通称高丽青瓷,14世纪后风格颓废。新罗以来的螺钿漆器获得发展,纹样有独创性。此外,金铜制的舍利塔、净瓶、金鼓、香炉也不乏精品。 李朝美术 1392年,高丽的亲明派武将李成桂(1392~1398年在位)推翻王氏高丽王朝,在朝鲜半岛上建立新的封建政权,国号朝鲜,因国王李姓,一般称为李朝。李朝不久迁都汉阳(今汉城),15世纪前期推行发展民族文化的政策,排斥佛教而以儒教为国教,有关文化方面的事皆由两班担任,美术逐渐脱离中国影响。李朝晚期内乱与外侵并起,1910年被日本吞并,沦为殖民地。 李朝的国都最初在开城,今存南大门、半月城遗构。近郊尚有以太祖陵为首的许多王侯贵族陵墓。1395年,太祖李成桂执意迁都汉阳,动员壮丁11.8万余人修建景福宫及城廓。接着,二代定宗(1398~1400年在位)、三代太宗(1400~1418年在位),先后修建了德寿宫、景德宫。可惜,这些宫殿于16世纪末的战乱中全被烧毁,17世纪后才获重建。 仅南大门是世祖三年(1458)的建筑。由于排佛政策,佛教建筑较少且建于山间。又因尊崇儒教,主要都邑都建立文庙(孔子庙)。文庙以大成殿为中心,附设乡校──明伦堂,前有大门、红箭门。在儒家住宅中,兼两班子弟养育所的书院建筑较有特点。木构建筑的代表性遗构有:早期的永川银海寺、江陵文庙,中期的昌德宫,晚期的景福宫、德寿宫。 李朝前期,出现了仿中国宋朝画院的宫廷画院──图画署。其中活跃的画家有学中国李成、郭熙画风的安坚,学院体与浙派的姜希颜、李上佐、崔泾。中期的绘画逐渐民族化,出现山水画家李祯,花鸟画家申思任堂、李岩。17世纪以后,经赵湅至郑鄯,以独特的构图、笔法、画题,形成典型的民族绘画──朝鲜画。其间的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受清朝文人画的影响,并起了三大文人画家──所谓“士人三斋”,即尹斗绪(号恭斋)、沈师正(号玄斋)、郑鄯(号谦斋)。18世纪,姜世晃、金弘道发展了朝鲜画,后者成为典范作家,还出现美人画家兼风俗画家申润福。19世纪,金正喜、田崎能书善画,名重一时。 李朝陶瓷工艺发达。早期在南部烧制的一种粉青青瓷,大约由高丽青瓷转化而来。白瓷始于早期,中期广为流行。它纯白无纹,象征着当时儒教伦理观。还有一种青花白瓷,受中国明朝青花瓷的影响,发展为朝鲜的独特艺术。它以大块空白为底,略施纹样,17~18世纪达到极致。白瓷或青花白瓷远销外国,几乎成为李朝的代名词。铁砂、辰砂为青花白瓷的代用品,风格粗犷。李朝的瓷窑,以早期的鸡童山窑、中晚期的广州窑为著名。此外,李朝的漆器、木器、骨角器工艺也很发达。 日本统治时期(1910~1945),由李朝末期的画家赵锡晋、安中植继承民族画风。西方美术广为流传,日本画通过殖民当局每年一度的展览渗透半岛,但无突出成就。 战后美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分裂为南北两部分。 在北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8年9月9日,40年来一贯坚持主体社会主义民族文学艺术建设方针,以朝鲜画为基本民族形式全面发展朝鲜美术。它反映的主要内容是:20世纪前期,朝鲜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和光荣的斗争;共和国成立后抗击美帝国主义的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 朝鲜画《亲自打机枪》、《一代打败了两个帝国主义的百战百胜的钢铁统帅金日成元帅》,油画《普天堡的火炬》、《在进攻的路上》,雕塑《普天堡战斗胜利纪念塔》、《万寿台大纪念碑》(见彩图)及平壤地下铁道各站墙壁上的镶嵌画等作品,都生动地描绘了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朝鲜美术的代表作还有:朝鲜画《高城人民支援前线》、《南江村妇女》、《洛东江的老大爷》、《降仙的晚霞》、《炼钢工人》,油画《女儿》,水彩画《比比谁个子大》。《千里马铜像》高耸于平壤市中心,成为社会主义朝鲜的象征。歌剧《血海》、《卖花姑娘》和话剧《城隍庙》的舞台美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建筑艺术上,国际友谊展览馆、万寿台艺术剧院、人民文化宫等具有纪念碑性质。此外,工艺美术如刺绣工艺、工业设计也取得了发展。 朝鲜美术家同盟成立于1946年3月,现属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在团结朝鲜北方美术家和指导创作上,起很大作用。 在朝鲜南方,50年代有许练等传统画家,李象范、卞宽植等新派画家活跃画坛。由于美国及西方美术的影响,60年代出现使用传统材料的非具象画。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民族画的需求增大,促进了朝鲜风格的发展。每年一度的现代美术展览中分为具象、非具象两部门,艺术水平有所提高。工艺美术以陶瓷工艺为主,分为传统派和现代派两股潮流。传统派继承高丽、李朝作风,现代派以传统为基础兼学西方。 参考书目 三上次男、小山富士夫:《世界美术全集·朝鲜》,角川书店,东京,1967。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