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封建社会
释义 fengjiɑn shehui
封建社会(卷名:经济学)
feudal society
  封建制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继奴隶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发展中所经历的第二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它一般是在奴隶社会瓦解过程中形成的,也有的是在村社或氏族公社瓦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上绝大部分民族和国家都经历了这一历史发展阶段,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封建化的过程并不相同,时间长短不一,其经济和社会组织也各有特点。
  封建制生产方式  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以个体生产和手工工具为特征,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所有制,其特征是:封建地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地占有直接生产者农奴或农民。农民(或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一般没有或极少有人身自由,忍受地主的奴役。但和奴隶制不同,地主一般已不能任意杀死农民。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一个特点是:它除了封建地主的所有制外,还存在着农民以家庭劳动为基础的个体所有制,建立有农民自己的经济。它是整个封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为只有使农民拥有农具、牲畜等生产手段,并把小块土地分给他们,才能把他们束缚在土地上,实现对他们的剥削。由于农民有自己的经济,地主为实现对农民的剥削,就必须通过超经济强制。
  在封建制度下,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主要是通过收取封建地租实现的。封建地租经历了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三种形式。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都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的。到了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所代替。这样,农民被卷入商品经济,加速了两极分化,以人身依附和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制生产关系也就日趋瓦解了。
  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极为残酷,不仅攫取农民的剩余劳动,还往往侵吞农民的一部分必要劳动。而地主的剥削所得也主要用于奢靡的消费和其他非生产支出。因而,封建社会的生产具有技术水平低下,墨守陈规,分散、狭隘等特点,生产力的发展十分缓慢。但是,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停滞的。在漫长的时间里,各封建国家都不断地开辟荒原,扩大耕地,繁殖牲畜,增加人口。例如,在中国封建社会,曾创造了高度集约化的农业,建设有巨大的水利工程,发展了精致绝伦的手工业。在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生产力曾遭受破坏,但11世纪以后逐渐发展,14世纪起加快了发展速度,创造了工业新技术,为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立了基础。
  农村和城市  在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在整个经济中不是主要的。这在农村中最为典型。西欧领主制经济下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给的经济单位,不仅生产领主和农奴所需的全部农产品,并有庄园手工业,生产所需的生产工具,只有盐、铁等少数产品才向外界购买。中国地主制经济下的小农经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即所谓“男耕女织”,也是一个基本自给的生产单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一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中,城市经济也逐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在公元前即出现10万人口的城市,以至50万人口的大城市。各郡、县都有城市,它们是各级封建政权的统治中心,也是商品和手工业集中的地方。11世纪以后,又逐渐兴起一批由于商业活动而形成的城市;稍晚,并在农村墟集贸易的基础上,形成县以下的市镇经济。在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由于日耳曼人的入侵,原来罗马的城市多遭破坏,领主的政治统治中心在农村。11世纪以后,逐渐有新的城市兴起,手工业者和商人是城市的主要居民。他们在城市建立了日益发展的行会手工业和商业,并向领主争取自治权,以至进行武装斗争,形成尖锐的城乡对立。
  城市在封建社会中的作用,尽管中国和西欧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城市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发展的,城乡的对立,也反映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对立。正是在城市中,出现了最初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市民阶级,为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阶级和国家  封建社会的阶级结构比较复杂。属于剥削阶级的有领主(包括世俗领主和僧侣领主)、地主(包括贵族、世族地主和庶民地主)、大商人、高利贷者。他们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处于统治地位,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属于被剥削阶级的,有农奴、依附农、佃农、自耕农、手工业者等,其中农民占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是被统治阶级。在封建社会末期又出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两个新的阶级。封建社会的基本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对农民实行专政的工具,它一般采取君主专制政体的形式。封建社会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国王或皇帝是全国最高封建主,以下分为许多等级,处在最低层的是广大农民。在教会的神职人员中,在城市居民中,也都划分等级。这种等级制度虽然存在着家族、宗教、职业以至婚姻等关系,但它实际上是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是阶级差别在法律上的固定化,成为专制国家政治统治的工具。正如马克思所说:“中世纪各等级的全部存在就是政治的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国家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35页)。
  意识形态和科学文化  封建地主阶级为了实现对广大农民的统治,不仅依靠国家机器和暴力,也利用意识形态作手段。在中世纪欧洲,神学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天主教成为封建国家的重要支柱,教会的势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裁判所成为镇压和扼杀进步思想的法院。在中国,地主阶级除利用宗教、迷信外,还利用儒家思想中的天道论、伦理观和宗法制度等来束缚人民的思想,维护封建社会的尊卑、贵贱秩序;并利用科举制度来培养忠于王朝的知识分子,以巩固封建统治。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术思想和科学文化仍是有发展和进步的。无论在中国或西欧,都曾出现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中国在战国时代,在思想界就出现“诸子百家”的繁荣灿烂局面。欧洲在经院哲学的统治下,仍然有唯名论的最初的唯物主义思潮。文学、艺术的发展形成几个高峰,诗和雕刻的成就尤为出色。科学技术方面以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建筑学等发展较为突出;在欧洲,15~16世纪已创立了近代自然科学。
  封建社会的解体  封建国家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激起农民不断的反抗和斗争,并发展为农民起义。农民的斗争和起义虽不曾改变封建制度,但每次大规模的起义,都震撼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在欧洲,17~18世纪兴起的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农民的力量,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封建社会最后为资本主义社会所代替。在中国,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在19世纪后半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群众性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