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艺先锋 |
释义 | Wenyi Xiɑnfeng 《文艺先锋》(卷名:中国文学) 现代文艺杂志。月刊。为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的文艺刊物,由张道藩创办。1942年10月在重庆发刊,署文艺先锋社印行。1946年移至南京出版。自第 9卷第2期起,署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编辑印行。1948年9月出至第13卷第 3期终刊。主编先后为王进珊、徐霞村、李辰冬、赵友培。 张道藩在发刊辞中提出该刊的任务之一是“促进三民主义文艺建设”。该刊1卷5期随刊附赠张道藩1942年9 月发表的《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一文,后来又发表了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通过的《文化运动纲领》。李辰冬在2卷2期又正式揭橥“本刊所负使命为建树民族文学”。为此,发表了大量理论文章,对所谓“民族文艺”进行阐发和讨论,重申张道藩提出的“不专写社会的黑暗”、“不挑拨阶级的仇恨”等政策,并且转发了林同济的《寄语中国艺术人》一文与之呼应。该刊自 2卷2期起,特增辟“短论”(10卷3期起改为“文话”)专栏,对国民党统治区内进步作家的文艺观点和解放区的文艺运动进行攻击。 《文艺先锋》辟有论著、小说、散文随笔、诗歌、剧作、翻译、书评等多项栏目。抗战期间,在“供给全国作家发表作品”的口号下,也发表了一些不同倾向、不同流派风格的理论文章和创作。该刊初期发表过《文学运动的重造》、《文学之贫困》等文章,表示了对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和抗战初期文学创作否定性的观点。刊物也发表了白尘的《读书随笔》、茅盾的《文艺杂谈》等进行反批评的文章。小说创作方面,先后发表过姚雪垠的中篇《重逢》、茅盾的长篇《走上岗位》和老舍的长篇《火葬》。此外,在该刊发表不同倾向小说的作者还有谢冰莹、高植、王平陵、苏雪林、赵清阁、赵家璧、丁伯骝、田涛、罗荪、徐转蓬、凤子、以群、徐盈、王进珊、杨群奋、刘以鬯等。诗歌创作发表过任钧的《给斯大林格勒》、臧克家的《他打仗去了》、王亚平的《益母草》、梁宗岱以《芦笛风》为总题的词数十首,以及孙望、吴奔星、于赓虞、蒋山青等人的诗作。先后发表散文的作家有姚蓬子、赵清阁、尹雪曼、老舍、田仲济、陈纪滢、李金发、谢冰莹、沉樱、鲁觉吾、徐蔚南、熊佛西等。剧作和研究戏剧理论的文章占有较多的分量,共出过3期戏剧专号。除老舍和赵清阁的《金声玉振》(一名《桃李春风》)、阳翰笙的《槿花之歌》外,王进珊、丁伯骝、赵清阁、王泊生、任钧、向培良等都有剧作发表。陈瘦竹对外国戏剧理论的研究和介绍,张骏祥、陈治策、刘念渠等关于表演技巧的探讨,马彦祥对中国地方剧历史的研考,也较有价值。 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和对中外文学的研究在《文艺先锋》上占有突出的位置,对欧亚主要国家的古典和现代作家,包括苏联的一些作家的作品都有译载或介绍。外国文学研究方面,先后发表了李辰冬翻译的长篇论著《浮士德研究》,焦菊隐译的《论托尔斯泰》,葛一虹译的《莱蒙托夫的世界意义》、《莎士比亚的现代研究》,李志纯译的《泰戈尔传》,黄桦霈的《古希腊悲剧作家论》,郑朝宗的《论雪莱〈诗辩〉》,张若茗的长篇论文《法国象征派三大诗人鲍德莱尔、魏尔莱诺与蓝包》,董每戡的近代美国、法国、英国、苏联诗歌研究的论文,吴鲁芹的《论海明威》等一系列文章。中国文艺研究方面,有林庚的《谈诗稿》,陆侃如、冯沅君的《乐府的起源与分类》,姚雪垠的《小说结构原理》,以群的《略论文学遗产问题》,朱自清的《诗与感觉》,伍蠡甫的《中国绘画的线条》、罗根泽的《叶适及其他永嘉学派的文学批评》,任钧的《新诗在诞生期所遇的反对论调》。朱光潜的《论直觉与表现答难》、戴镏龄的《从西洋诗看中国诗的特点》、傅抱石的《中国绘画之精神》,以及其他研究白居易、陈子昂、屈原、曹植、陶潜等作家的论文。 抗战结束后,《文艺先锋》在国民党“戡乱建国总动员令”的号召下,文学创作上出现了“描写匪区”的潮流,刊物也大量发表所谓的“戡乱文学”、“剿匪歌谣”等,成了国民党当局反共反人民的舆论工具。只有勉斋(蒋星煜)在新辟的“作家介绍”栏内撰写的四川、湖南、河北、江苏四省 100余人的“文艺作家小志”,以及“文评”栏对于当时各地报纸副刊的介绍批评,尚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料价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