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意大利共产党 |
释义 | Yidali Gongchandang 意大利共产党(卷名:外国历史) Partito Comunista Italiano 1921年成立,原名意大利的共产党。1943年改现名。 1921年1月,意大利社会党左派不满党内多数派的政策而退党,在A.葛兰西、P.陶里亚蒂等领导下另组意大利的共产党。1926年确立以葛兰西为首的领导,同年遭法西斯政权取缔,总书记葛兰西等被捕,该党转入地下活动。不久,陶里亚蒂被任命为党的主要负责人,在法国建立党的国外领导中心。1929年,意共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国内,L.隆哥等组成党的国内领导核心。1934年同社会党签订反法西斯的《统一行动公约》。1936年组织志愿军,支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1942年在国内领导群众开展反法西斯斗争。1943年德军占领意大利后,组织民族解放委员会,建立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取得抵抗运动的胜利。1944年,参加联合政府。1947年被排挤出联合政府。1945年8月,选出新的中央领导,陶里亚蒂任总书记。同年年底,意共五大提出了召开制宪会议、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斗争纲领。1956年,意共八大系统地阐述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意大利道路”的战略,强调在民主斗争的基础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前进,认为“结构改革”是开拓该道路的主要措施。1964年陶里亚蒂逝世,隆哥当选为总书记,继续执行陶里亚蒂制定的内外政策。1972年,隆哥当选为党的主席,E.贝林格任总书记。1973年,贝林格提出“历史性妥协”路线,主张共产党、社会党和天主教民主党协调一致,争取对国家进行民主革新(见彩图)。1980年提出“民主代替”政策,主张意共、社会党和其他民主力量联合取代天民党政权体系。在1983年大选中,意共得选票1102余万张,占选民总数29.9%,首次超过天民党。 意共以摆脱资本主义,在民主与和平中建设社会主义为总目标,提出要走区别于社会民主党和苏联道路的“第三条道路”。主张左翼和一切民主力量团结合作,改革意大利,使国家机构民主化,公共生活道德化,充分发挥议会的作用,不断扩大民主和自由;经济方面,主张“民主规划化”,改革生产结构和税收制度,增加投资,扩大就业,确保劳动者对生产的监督。在国际问题上,意共认为国际局势紧张的根源是美、苏对峙,强调为维护世界和平、争取裁军与缓和而斗争,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和不结盟运动,主张南北对话,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在处理共产主义政党关系方面,主张差异中的团结和“新国际主义”,反对“领导党”、“领导国”,强调各国共产党应遵循独立自主、权利平等、互不干涉内部生活的原则,主张各政党有选择走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权利,一切不同观点的讨论必须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意共同中国共产党之间有过友好往来,20世纪60年代中期两党关系中断。1980年4月,意共总书记贝林格访华,两党关系正式恢复。 意共拥有党员163万多人(1983)。现任总书记为A.纳塔。党组织分中央、大区委、省委、基层委员会、支部5级。党报为《团结报》,党刊为《再生》(周刊)和《马克思主义评论》(双月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