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奇经八脉
释义 qijing bamai
奇经八脉(卷名:中国传统医学)
Eight Extra Channels
  人体内的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脉、阳脉、阴维脉、阳维脉八条经脉的统称。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奇经”,是指这八条经脉的循行分布不同于十二正经,是“别道奇行”的正经,故又称“奇行之正经”。八脉之间既无表里相合的关系,又无相互衔接、循环往复的流注过程。它们与五脏六腑没有络属关系,只与个别脏腑及奇恒之腑中的女子胞、脑等有直接联系。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的一个重要补充。
  奇经八脉的内容,最早散见于《内经》。任、督、冲三脉见于《素问·骨空论》;带脉见于《素问·痿论》;冲脉又散见于《素问·举痛论》、《灵枢·动输》、《灵枢·百病始生》、《灵枢·逆顺肥瘦》;冲、任二脉又见于《灵枢·五音五味》;带脉又见于《灵枢·经别》;阴脉见于《灵枢·脉度》;阴、阳脉又见于《灵枢·寒热病》;阴、阳维脉均见于《素问·刺腰痛论》。后来《难经》对奇经八脉进行了整理、归纳和补充,并首次提出了奇经八脉这一统称。到《针灸甲乙经》时才将奇经八脉所辖腧穴载入,其中任督二脉有单独所辖腧穴,其余六脉则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有交会腧穴。元代滑寿在忽泰必烈所著《金兰循经》(已佚)基础上撰写成《十四经发挥》一书,即将有腧穴的十二经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明代李时珍对奇经八脉进行了考证及补充,撰成《奇经八脉考》,使奇经八脉的论述达到较为完善的阶段,沿用至今。
  奇经八脉各有独立的循行分布及病候。古人将气血比作水流,将十二经脉比作沟渠,而将奇经八脉比作湖泊。《难经》称:“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即沟渠江河之水满溢则蓄积于湖泊,沟渠江河之水不足则湖泊之水以补之,这就是十二经与奇经八脉的关系。奇经中的任脉循行于人体前正中线;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第一侧线及下肢内侧达足心,与足少阴经并行;带脉横于腰部环绕一周,交会于足少阳经;阴脉起于踝关节内侧,行于下肢内侧,到达头面内眼角;阳脉起于踝关节外侧,行于下肢外侧,到达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至腹部,达颈部;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至肩背,达头项;阴、阴维交会于足少阴经;阳、阳维交会于足太阳经。
  八脉的命名均与各脉循行特点及功能有关。督脉总督诸阳经,为阳脉之海,诸阳经皆交会于督脉;任脉妊养诸阴经,为阴脉之海,诸阴经皆交会于任脉;冲脉其经气占有冲要之位置,为十二经之海,又为经络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又为血海;带脉总束诸经,状若束带,使诸经气血不得妄行;者,矫健、敏捷之意,故阴阳脉行身体阴阳两侧,与诸阴经及诸阳经交叉交会,主一身肢体之运动和整体之平衡;阳维脉联络诸阳经交会于督脉,主维护一身之表;阴维脉联络诸阴经交会于任脉,主维护一身之里,从而使身体内外相互协调。奇经八脉的病候由《难经》作了提纲性的整理归纳:“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阴为病,阳缓而阴急,阳为病,阴缓而阳急。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各科的诊断和治疗都要运用奇经八脉的理论,尤其是针灸、推拿与气功都直接作用于奇经八脉。如有关外感热病、神经系统疾患、胸腹腰背部之疾患以及一些脏腑疾患等,既要依八脉而辨证,又要选入归奇经之药配方治疗。气功中练功之“大小周天”皆以奇经八脉为核心。推拿按摩同样不离任督二脉及阴阳脉,故古称为“按”。最突出的是针灸临床,既可以在八脉上进行切诊,又是选取治疗穴位的方法。尤其任督二脉有所辖独立腧穴,各穴治疗范围皆不同,多为临床常用重点穴位。除此之外,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经脉在四肢末端有八穴,命名为“交经八穴”,今通称为“八脉交会穴”。初时依分经辨证选配此八穴,称为“阴四针、阳四针”,其疗效显著,后在按时取穴中用此八穴,依奇经八脉纳入于八卦而按时序方位取穴,称作“奇经纳卦法”,今通称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独树一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