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委内瑞拉
释义 Weineiruila
委内瑞拉(卷名:世界地理)
Venezuela
  拉丁美洲国家。 位于南美洲北部。 北濒加勒比海,东接圭亚那,南邻巴西,西和西南与哥伦比亚接壤。面积912050平方公里。人口1685.1万(1984)。全国分为20个州、2个地区和1个联邦直辖区。此外,由加勒比海上的200多个岛屿组成一个联邦属地(不包括玛格丽塔、科切和库瓦瓜三大岛)。首都加拉加斯。
  自然地理  地形  全境从北向南明显地分成三大地形区:西北部和北部为安第斯山区,中部是奥里诺科冲积平原,南部为圭亚那高原。
  西北和北部安第斯山脉系东科迪勒拉山脉及其延伸部分,自潘普洛纳山结分支为佩里哈山脉和梅里达山脉,分列于马拉开波低地两侧。佩里哈山脉向西北延伸至委内瑞拉湾,平均海拔 2400米。梅里达山脉自西南向东北延伸至拉腊低地,全长500公里,山势高峻,海拔 4000米以上高峰有86座,其中玻利瓦尔峰海拔5002米,为全国最高峰;中段展宽,内有查马和莫塔坦两纵向谷地,为重要的农业区。山脉自拉腊-法尔孔低地起折向东行,称为海岸山脉,分为两支:北支沿海山地向东绵延 600多公里,直抵帕里亚湾,平均海拔2100~2700米,山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在东端形成帕里亚半岛和阿拉亚半岛;南支称为因特里奥尔山,山势较低,呈浑圆状。两支山脉之间有3个低地:巴伦西亚低地、阿拉瓜-图伊谷地和巴洛文托平原,均为富饶的农业区。此外,加勒比海沿岸有一狭长的沿海低地,海拔不超过 100米。西北部有马拉开波构造低地,其中心为马拉开波湖,湖区覆盖着深厚的第三纪和第四纪沉积物,石油资源十分丰富。


  中部的奥里诺科冲积平原,海拔 50~200米,地势由安第斯山脉山麓向东、向南缓倾;阿普雷河以北为地势起伏、排水良好的高平原区(西、中亚诺斯);阿普雷河和梅塔河之间为河网密集、沼泽遍布、雨季常遭洪泛的低平原区(南亚诺斯);东部平原(东亚诺斯)点缀着海拔150~300米、顶部宽阔平坦的方山,东端为沼泽湿地遍布的阿马库罗三角洲。整个平原覆盖着深厚的沉积物,富藏石油资源。
  南部的圭亚那高原为古老的结晶岩高原,海拔300~1500米,地势由南向东北缓倾。在南纬 6°以北,海拔300~400米,其间点缀着一些孤立的蚀余低山;其南,上覆砂岩的厚度增大,岩性坚硬,形成边缘陡峻、顶部平坦的桌状山地,最高峰罗赖马山海拔2772米。高原东南部有世界落差(达979米)最大的瀑布── 安赫尔瀑布。矿藏有金、金刚石、铁、铝钒土等。富水力和森森资源。
  气候  全境处于热带,除山地外,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4~27℃,年较差为4~5℃,日较差达10~12℃;有明显的干季(11月至翌年 3月)和雨季 (4~10月)。气温随降水量和地势高低的不同而变化,山地温和,低地炎热。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末、雨季之前。年降水量由北向南递增,北部沿海低地,年降水量不足 800毫米,为干旱、半干旱气候,生长有旱生灌木和多刺乔木;奥里诺科平原增至1400毫米,干、湿季分明,为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植被以禾本科、菊科和莎草科为主,其间散生着旱生棕榈的高草草原;圭亚那高原南部,年降水量达3000毫米,为热带雨林气候,多原始森林;马拉开波低地和阿马库罗三角洲,受湿热海洋气团和地形影响,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为热带季雨林气候;安第斯山区为热带山地气候,垂直地带性明显。
  河流和湖泊  分为大西洋流域和加勒比海流域两大水系,前者占国土面积82%,后者占17.5%,内流区只占 0.5%。大西洋流域的主要河流是奥里诺科河,源自委内瑞拉同巴西交界的帕里马山脉,向东注入大西洋,全长2060公里,流域面积88万平方公里,其中64万平方公里位于季内瑞拉境内;其上游经卡西基亚雷河与亚马孙水系相通;主要支流流经热带多雨区,水量充沛,水力资源丰富,有航运、发电之利。加勒比海流域的主要河流多发源于佩里哈山脉和梅里达山脉,注入马拉开波湖。马拉开波湖是全国最大的湖泊,面积13380平方公里,是世界著名的石油产区之一。其次是巴伦西亚湖,面积440平方公里,周围是全国最富饶的农业区。
  居民  近几十年内人口增长迅速,1971~1980年平均年增长率为30.5‰,是拉丁美洲人口增长率最高国家之一。全国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5人。安第斯山的山麓谷地占全国面积11%,集中全国人口60%,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2人;马拉开波湖区为全国人口密度的1.7倍;奥里诺科平原面积占全国 37%,人口密度只有全国平均数的一半;圭亚那高原地区面积占全国45%,人口只占全国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1.3人。1980年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76%,其中加拉加斯大都市区占全国总人口 20%。在全国从业人口中, 第一产业占19%,第二产业占28%,第三产业占53%。
  民族构成复杂,混血显著。在总人口中,印欧混血种人占66%,白人占22%,黑人占10%,印第安人占2%,估计有 3万多部落印第安人(主要是加勒比人和蒂莫托人)居住在佩里哈山区、阿马库罗三角洲和圭亚那高原的原始丛林中,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居民多信天主教。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
  领土形成和经济开发过程  公元15世纪末,当地印第安人约有35万,主要是加勒比人和阿拉瓦克人,在加勒比海沿岸和马拉开波湖西部地区以狩猎、捕捞和采集为生;奥里诺科平原有少量游牧部落;安第斯山区的蒂莫托人已开始从事农业,种植马铃薯、玉米、南瓜、甜薯、烟草等作物。1499年西班牙探险者首次进入马拉开波地区,见印第安村民多建浅水桩屋于湖边,于是把该地区叫作“委内瑞拉”,意即“小威尼斯”。16世纪中叶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人的经济活动最初局限于东北沿海库瓦瓜岛和玛格丽塔岛的采珠业,以后开始在沿海定居,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种植可可、甘蔗、烟草、咖啡、棉花、蓼蓝等作物,输出可可、蔗糖、烟草和皮革等产品。当时,东部属圣多明各检审法院辖区,西部和南部属新格拉纳达总督辖区。1783年成立将军辖区,其范围大致同现在的国界相当。1811年独立。1822年成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的成员。1830年成立独立的委内瑞拉联邦共和国。1953年改名为委内瑞拉共和国。近 100多年来,各地经济开发程度不一。安第斯山区谷地逐渐成为人口稠密的主要农业区;马拉开波低地人烟稀少,仅在湖边从事少量热带农业;奥里诺科平原主要经营粗放畜牧业;南部圭亚那高原地区地广人稀,尚未开发。1922年后随着马拉开波地区拉罗萨油田的开发,石油工业飞速发展,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之一。由此大批农村人口涌向石油产区和工业城镇,加拉加斯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马拉开波成为全国第二大城和世界著名的石油输出港。60年代以来,政府加速发展基础工业,注意地区资源开发,建成了巴伦西亚、马拉凯、圭亚那城等工业中心。
  经济地理  拉丁美洲经济较发达的国家。198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624美元,居全洲第二位。石油为国民经济的支柱。1980年石油收入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67%、出口总值的96%。70年代以来,政府为了保护石油资源,大力推行“播种石油”的政策,利用石油收益发展多种经济,特别是钢铁、 石油化工、 炼铝、电力等基础工业。初步改变了主要依赖石油生产的经济结构,以石油为主的矿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50年的30%降至1980年的7.9%,制造业和服务行业则分别由10%和45.5%上升到 18%和 58.6%;但农业落后于工业发展。经济高度集中于中央区,尤集中于加拉加斯、巴伦西亚、马拉凯三大城市;其他广大地区仍处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状态,仅发展了一些农牧产品加工工业和采矿业。
  工业  在国民经济中,工业居主导地位,包括以石油为主的矿业,以冶金、化工、汽车、纺织、食品为主的制造业,以及建筑业等,1980年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2%。但工业品尚需大量进口。
  石油工业已有60多年发展历史。全国可能储油的沉积盆地面积有 34.7万平方公里, 约占国土面积的38%。1981年底石油探明储量28亿吨,天然气储量 13300亿立方米。石油主要蕴藏于第三纪和白垩纪地层。70年代起,政府控制石油生产,1980年原油产量降为1.14亿吨,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3.6%,天然气产量355亿立方米。出口石油 9200多万吨,石油收益约110亿美元。最大产油区是马拉开波低地,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5%,主要分布在马拉开波湖东北岸和玻利瓦尔油区和西北岸的西马拉开波湖油区,油区向湖中延伸。第二产油区是东部盆地,主要分布在安索阿特吉州、莫纳加斯州和瓜里科州,开发于30年代后期,油层厚、出油率高,唯油质稍重,产量占全国 22%。 西南部的阿普雷州和巴里纳斯州油区,开发于50年代,产量占全国2~3%。此外,在奥里诺科河以北16公里,从瓜里科州至阿马库罗三角洲,有一条长700公里、宽40~80公里、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的重油带,地质储量为 1000亿吨,可采储量约100亿吨,为今后勘探和开发的重点。委内瑞拉的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在原油开采基础上,发展了炼油和石油化学工业。全国共有炼油厂12家,年炼油能力8020万吨。炼油厂主要分布在帕拉瓜纳半岛的阿穆艾和蓬塔卡尔东(合占全国炼油能力的60%以上),其次分布于拉克鲁斯港和帕利托。原油和石油产品的主要输出港有马拉开波(占全国石油总输出量的 50%以上)、阿穆艾-蓬塔卡尔东港、拉克鲁斯港、卡里皮托和卡贝略港。为充分利用本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增加石油收益,先后建立了莫龙和塔夫拉索两家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主要生产氨、氮、肥料、塑料等化工产品。
      
 


  钢铁工业是新兴部门之一。铁矿总储藏量约 100亿吨,其中探明储量为21亿吨,主要是含铁55%以上的赤铁矿,在拉丁美洲仅次于巴西。矿区分布于奥里诺科河以南从阿普雷州到阿马库罗三角洲的伊马塔卡铁矿带,主要矿区有玻利瓦尔山、埃尔帕奥和圣伊西德罗,其中以玻利瓦尔山最为丰富,其探明储量为 8.3亿吨,含铁量59%,可露天开采。1980年全国铁矿石总产量1610万吨。1981年产钢180万吨。为满足国内建设对钢的需求,50年代在奥里诺科河南岸,离卡罗尼河汇合处17公里处,建立马坦萨斯钢铁厂。该厂具有优越的发展条件:附近有丰富的优质铁矿石,可经专用铁路和河流运入;卡罗尼河上的马卡瓜 1号水电站和古里水电站可提供廉价电力;其周围正在建设以圭亚那城为中心的第三工业区,消费市场广阔。但焦炭和锰矿石需要进口。
  汽车工业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部门。1980年产汽车15.5万辆,其中美资福特汽车公司占38%。另有120家汽车零件制造厂,大部分为本国资本经营,可供应国内所需的汽车装配工业部件(包括发动机)的75%。1978年兴建于玻利瓦尔城的拖拉机厂和柴油机厂已投入生产,其最高生产能力达6000台。有 4家橡胶厂,年供汽车轮胎约300万个。
  电力工业是近年来重点发展的基础工业。60年代起,在卡罗尼河下游着手修建了马卡瓜 1号水电站和古里水电站,两座电站的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3左右。古里水电站在距马卡瓜100公里的内奎马峡谷,在 17公里长的河道上落差达55米,在峡谷口建造高 162米的大坝,形成面积4250平方公里的水库,库容1400亿立方米,设计装机容量1030万千瓦,全部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两电站附近建立了卡罗尼铝公司和委内瑞拉铝业公司,1980年铝锭产量为32.7万吨,其所需的氧化铝从牙买加、苏里南、圭亚那进口。为开发圭亚那高原新发现的大铝土矿,兴修了一座年产能力100万吨的氧化铝厂,以供炼铝厂需要。
  纺织和食品为传统工业,近年来有较快发展。目前全国有110家纺织厂和 5000家成衣厂,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约30万,主要分布在加拉加斯谷地、马拉凯、巴伦西亚和巴基西梅托。食品工业产值仅次于石油工业,从业人数则居首位,有面粉、肉类加工、榨油、制糖、罐头等工厂,主要分布在原料产地和消费地。
  农业  随着石油工业的兴起,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1980年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6.5%,农业人口占总人口17.6%。全国可耕地面积265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29%;已耕地面积仅 190万公顷,只占可耕地面积7.1%。土地高度集中,72%的耕地为占农户总数1.5%的大地主所有,大部分牧场也掌握在拥有 1000公顷以上土地的大牧主手中。农业结构比较协调,1980年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42.5%,畜牧业占46.5%,渔业、林业等也有发展。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稻米、咖啡、可可、甘蔗、棉花、烟草等。畜牧业以饲养牛、 猪、 羊以及家禽为主。渔业于 1975年宣布国有,年捕鱼量约 20万吨。森林面积占总面积 53%,年产木材 25万多立方米。农牧产品均不能满足国内需要,如玉米、高粱的自给率仅50%,牛奶自给率为60%,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食品,其中小麦就达90万吨。农业生产具有地区专业化特点。波图格萨州有“国家粮仓”之称,稻米产量占全国55~60%,玉米、棉花和芝麻的产量也名列前茅;瓜里科州由于卡拉沃索灌溉系统的建成,扩大了播种面积,成为稻米和玉米的主要产区之一;梅里达山区盆地和谷地为咖啡、菠萝、甘蔗的主要产地,其中咖啡产量占全国的一半;海岸山脉山麓主产可可,产量占全国3/4;马拉开波盆地发展人工牧草的乳牛业,并种植香蕉、椰子、甘蔗、可可等热带作物,其中香蕉占全国 2/3以上;广大的奥里诺科平原则为传统的牧牛区。
  交通运输业  以公路运输为主。公路全长 6.2万公里,其中硬面公路占75%。货运量占全国70%,客运量占90%。全国只有2条铁路,全长409公里。航空运输较发达,有6个国际机场和280多个国内机场。对外贸易90%靠海运,主要海港有拉瓜伊拉(在加拉加斯附近)、卡贝略港、马拉开波等。
  地区经济差异  全国划分为 9个经济区。主要经济区为中央区、苏利亚区、中西部区、圭亚那区;次要的是西北山区、亚诺斯区、东北区、岛屿区、南部区。以加拉加斯、巴伦西亚、马拉凯等城市为中心的中央区,面积只占全国2.2%,人口则占全国总人口1/3以上,并集中全国75%的工业,是经济最发达地区。其次是以石油工业为支柱的苏利亚区和以农牧业及加工工业发达著称的中西部区。圭亚那区则是近年来新发展的采矿冶金区,计划以圭亚那城为中心,建设成为拥有钢铁、炼铝、水力发电、造纸、木材加工等部门的综合经济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3:5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