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春秋
释义 Chunqiu
《春秋》(卷名:中国文学)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如史籍所载《夏殷春秋》、《百国春秋》、《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等。而《孟子·离娄》说:“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礼记·坊记》也言及《鲁春秋》,似乎《春秋》又是鲁国史籍的专名。今传本《春秋》相传是孔子删削《鲁春秋》而成。孟子说过:“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汉代董仲舒、司马迁、桓宽等也认为孔子作《春秋》。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惑经篇》中举出12条理由来,对孔子作《春秋》说表示怀疑。


  《春秋》为中国较早的编年史。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文虽简约如大事记,而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鲁国十二公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校,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讹脱增窜之类的问题。
  《左传·成公十四年》引“君子曰”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晋代杜预由此而发挥,认为褒贬劝惩,自有义例。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但从全书来看,这种发挥牵强、牴牾之处甚多。所以宋代郑樵说“以《春秋》为褒贬者,乱《春秋》者也。”但历代对这种属辞比事、一字褒贬笔法的宣传和阐发,使得史学家、文学家在写作时重视用词造句。强调褒贬讽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春秋》语言上极为精练。前人多举下例:“(僖公)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为例。这里记陨石,“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公羊传》),又记鹢飞,先见数目有六,再看知是鹢,后来又看是退飞之状。除去附会义例之说,亦可见其记事简洁明了,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现在能见到的,有《春秋左氏传》,它以叙事为主,与《春秋》相互发明;《公羊传》、《谷梁传》以解经为主,侧重阐发微言大义。合称“春秋三传”。
  现存旧注本以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为最早,北京图书馆藏有宋刻本30卷。新注本有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1: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