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斯大林,И.В.
释义 Sidalin
斯大林,И.В.(卷名:外国历史)
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 (1879~1953)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
  早期革命活动  1879年12月21日,出生于俄国南高加索梯弗里斯(1936年改名第比利斯)州哥里城的一个鞋匠家庭。原姓朱加施维里,格鲁吉亚人。1894年在哥里教会小学毕业,升入梯弗里斯正教中学读书。15岁开始参加革命运动,曾在铁路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9年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正教中学开除,从此成为职业革命家。1901年当选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梯弗里斯委员会委员。同年11月底,由委员会派往高加索巴土姆从事建党活动。1902年参加巴土姆工人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当年 4月被捕入狱,流放西伯利亚。1903年3月高加索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1次代表大会,斯大林缺席当选高加索联盟委员会委员。1904年从流放地逃回梯弗里斯,担任党的巴库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领导巴库石油工人大罢工。在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之间斗争开始后,斯大林发表《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略论党内意见分歧》、《答‘社会民主党人报’》等文章,支持布尔什维克的观点。
  在俄国1905年革命时期,为高加索地区革命领导人。1905年12月代表高加索党组织,出席在芬兰塔墨尔福斯召开的布尔什维克党第 1次代表会议,首次会见В.И.列宁。1906和1907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4次和第5次代表大会。1902~1913年间,他先后7次被捕,6次流放,5次逃脱,从未间断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和传播马克思主义。1912年1月在党的第6次代表会议(布拉格代表会议)上被缺席选为中央委员,并受党的委托领导党中央俄国局的工作。1912年春,负责创办《真理报》,同年9月任《真理报》主编。1912年底至1913年初撰写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和纲领,得到列宁很高评价。
  十月革命前后的活动  1917年二月革命后,斯大林从靠近北极圈的土鲁汉斯克边疆区流放地回到彼得格勒,参加党中央俄国局,领导《真理报》的工作。1917年 5月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7次全国代表会议,作了民族问题的报告,当选为中央委员。党中央成立政治局时,被选为政治局委员,负责指导彼得格勒党委会的工作。6月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1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局委员。1917年7~8月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 6次代表大会上,做了中央委员会的政治工作报告和关于政治形势的报告。为贯彻代表大会决议,同党的其他领导人一起对武装起义进行大量准备工作。10月16日列宁主持召开的党中央扩大会议上,选出领导武装起义的党的军事革命总部。斯大林作为总部成员积极参与组织和领导11月6、7日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11月8日全俄苏维埃第2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担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1917~1922)、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1919~1922,1920年改称工农检查人民委员)等职。1918年11月写了《十月革命和民族问题》,论述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地位。1918~1920年国内战争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期间,担任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工农国防委员会委员、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西方战线、南方战线以及西南战线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参与领导组织察里津、彼得格勒保卫战,以及粉碎А.И.邓尼金军队的斗争,显示出卓越的军事和政治工作才能,受到俄共(布)中央和苏维埃政府高度评价,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作出很大贡献。1919年11月获红旗勋章。1922年 4月,在俄共(布)第11次代表大会新选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依照列宁建议,当选为总书记。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1月26日,斯大林在苏联第 2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举行的追悼会上,发表题为《悼列宁》的演说。4月,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学作了题为《论列宁主义基础》的讲演,对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党的建设、战略与策略、民族问题等基本原理作了简洁通俗的阐述。1926年 2月出版《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对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能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学说作了进一步的论证。
  列宁患病期间,曾对斯大林掌握无限权力以后能否永远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表示“没有把握”。批评斯大林太粗暴,建议将他从总书记这个位置上调开。1924年5月在俄共(布)第13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表示接受列宁的批评。中央全会继续选举斯大林为总书记,他担任这一职务直到1952年10月联共(布)第19次代表大会,之后在苏共中央全会当选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书记处书记。
  从列宁逝世到30年代中期,联共(布)党内围绕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以及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步骤问题多次展开激烈的争论。最初,斯大林同Л.Д.托洛茨基、Г.E.季诺维也夫、Л.Б.加米涅夫等“左”倾反对派进行斗争。“左”倾反对派无视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坚持在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提出一系列带有“左”的色彩的方针政策。斯大林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把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能否在一个国家里获得最后胜利作为两个问题区分开来,给予理论上的回答。他批判了托洛茨基等人的等待世界革命的错误理论,指出依靠本国内部力量,处理好工人与农民间的关系,战胜国内资本主义势力,一个国家完全能够建成社会主义。
  1924年5月,俄共(布)第13次代表大会批准第13次代表会议谴责托洛茨基反对派是一种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小资产阶级倾向”的决议。1925年从 4月第14次党代表会议到12月第14次党代表大会期间,批判了以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为首的“新反对派”。1926~1927年,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同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党联盟进行尖锐斗争。在举行全党大辩论之后,1927年12月联共(布)第15次代表大会批准将托-季联盟主要骨干分子75人开除出党。
  1928~1929年,在如何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在关于农业集体化的步骤和对待富农政策问题上,斯大林同Н.И.布哈林之间爆发了一场争论。在1928年11月中央全会上,斯大林认为右倾是当时党内主要危险。1929年指名批判由布哈林、А.И.李可夫和М.П.托姆斯基组成的“布哈林集团”及其右倾错误,撤销布哈林政治局委员和共产国际的领导职务。
  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斯大林在个人威望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愈来愈不谦虚谨慎。他容忍和鼓励对自己的个人崇拜。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被忽视。他把在社会主义建设步骤、方法、途径等问题上和自己不同的意见,一概作为“右倾机会主义”进行批判。提出随着社会主义阵地不断巩固、苏维埃国家向前发展,国内阶级斗争将越来越尖锐的错误论点,进而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导致30年代中期大规模的肃反运动,严重地破坏社会主义法制。在40、50年代,又重犯类似的错误。
  1936年,斯大林在全苏苏维埃第8次非常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宣布社会主义体系在苏联国民经济一切部门取得完全胜利,苏联社会已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1938年由斯大林主持编写的《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出版。1941年被任命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1946年起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参加第三国际的领导工作。在1924年6月共产国际第5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执委会主席团成员。在1935年共产国际第 7次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执委会委员。共产国际中后期的一些错误,同斯大林的指导思想有密切的联系。斯大林对各国共产党曾有过帮助,也存在以不平等态度对待兄弟党的倾向。对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作过精辟的论述,也提出过一些不符合中国情况的主张。
  反法西斯战争和战后建设时期  法西斯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后,斯大林在军事和外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防止侵略的措施。但在1941年6月爆发苏德战争前缺乏足够的警惕。战争期间,1941年6月30日就任国防委员会主席, 7月19日就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8月9日就任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在经历严重挫折和付出重大代价之后,苏联终于打败法西斯德国,并参加对日作战,夺取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斯大林作为苏联军队和政府的领导者,为苏联军队保卫社会主义苏联、战胜法西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1943年获苏联元帅军衔,1945年获苏联大元帅军衔。
  战争后期,斯大林在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的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上进行必要的斗争和妥协,达成有利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协定,同时,在涉及处理其他国家事务时,表现出某种大国沙文主义倾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对巩固和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增强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有益的贡献。1950年发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1952年发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论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述垄断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提出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等等。书中纠正他在30年代中期提出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没有矛盾的看法,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无疑是存在的。他试图从理论上解决苏联社会继续前进的方向问题。实践表明,他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方法是有缺陷以至错误的。
  1953年3月5日,因患脑溢血在莫斯科逝世。斯大林的一生,是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对苏联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犯有若干严重的错误。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迄今,世界各国对他持有许多不同的以至相反的评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2: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