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孔丘
释义 Kong Qiu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卷名:经济学)

  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字仲尼,尊称孔子。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曾任鲁国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去官后曾周游卫、陈、蔡、叶、楚等国,宣传他的治国学说。晚年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编订《易》、《诗》、《书》、《礼》、《春秋》等书,其主要言论,由门徒编成《论语》。
  孔丘生活的春秋季世,是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急剧变化着的历史时期。孔丘自称"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以继承传统思想文化为己任,事实上他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孔丘的经济思想是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在经济问题上的表现,也是他的治国学说的一个方面,其中既包含有巩固旧的等级关系的传统思想,也包含有反映时代特点的一些新的思想。这种新旧思想双重存在的状况,反映了这个转变时期的社会历史特点。
  义利观  孔丘认为,一般人都有求富的要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里仁》),“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但并不是任何求富的行为都是可取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因此,为政治国,必须使人们“见利思义”(《宪问》),即求利必须合乎社会道德规范。孔丘赋予“义”以体现统治阶级最高利益的含义,在义利关系上,要求遵循先义后利、重义轻利的原则。他进一步发展了传统的职业分工的观点,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在义与礼的关系上,他把社会等级礼制作为义的基础,并把利、义、礼三者统一起来,提出“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的观点(《左传·成公二年》),把求利的活动纳入等级礼制的范围之内,为巩固旧的统治秩序服务。孔丘的义利观是他考察和处理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也是旧的传统思想在他的经济思想中的集中反映。
  物质生产观  孔丘认识到物质生产是政治教化的基础,因而提出富而后教的思想。他也注意到物质生产的社会意义,针对当时徭役频繁,影响社会生产的状况,提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要求不滥用民力,保证农时,客观上适应了当时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孔丘还提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以及开放山泽之禁等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打破贵族对山泽的垄断,以利于农副业生产的发展。他批评鲁大夫藏文仲“废六关、妾织蒲”是好欲贪求的不仁行为,要求统治者不与民争利。但孔丘反对士人君子直接从事生产劳动,认为生产劳动是小人的事,“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君子是不应从事生产劳动的。
  财富的等级占有观  在统治阶级内部对土地、臣民的占有关系上,孔丘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季氏》),要求按等级地位占有土地、臣民,各安其分,不相侵夺,以保证统治阶级内部稳定和谐。这同他的维护等级礼制的传统思想是相一致的。这一思想为后世儒家引伸为在分配关系上的均等主张。
  薄赋敛思想  在租赋问题上,孔丘反对“苛政”(《礼记·檀弓下》),主张“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实行西周时代的劳动地租。他认为租赋要轻重适度,而不是愈轻愈好,具体以什一税率为宜。他这一思想,有颂古复旧的一面,也有要求轻税,休养民力以纠时弊的一面。其弟子有若(公元前518~?)提出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的论点,反映了孔丘重视培养税源的理财思想。孔丘倡导统治阶级要“节用而爱人”(《学而》),“敛从其薄”(《左传·哀公十一年》),目的是要使“近者说,远者来”(《论语·子路》),更好地巩固本阶级的统治。孔丘的“足食”(《颜渊》)、“济众”(《雍也》)思想,要求把解决民食置于为政之首,同样是为了稳定统治秩序而提出的。
  节用克俭的消费观  对国家的财政开支,孔丘主张量入为出和节用,但不是愈节约愈好,而是以合乎礼制的规定为度。对于个人消费,孔丘持等级消费论,他认为不同等级的人,财富占有不同,消费水平也应各异,都应满足于本等级的消费水平。贫者要“贫而无怨”,“贫而乐”,安贫乐贫;富者要“富而无骄”(《宪问》),“富而好礼”(《学而》),不妄贪求,从而做到人人知足,上下相安。因此,在他看来,不合于礼制的奢和俭都是不对的:“奢则不孙,俭则固”(《述而》)。
  富民思想  孔丘认为,治国之道,要在安民,民贫则怨,富则安。因此,统治者应采用保证农时,节用薄敛等惠民措施,以增进人民的财富,并藏富于民,把国富建立在民富的基础上。富民思想是孔丘经济思想中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是他关于处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也是他的仁政思想在经济方面的体现。
  仁政思想渊源于西周以来的德治思想,实质是以武力为后盾,对被统治阶级施惠怀柔,使之“怀德而畏威”,达到“保世以滋大”(《国语·周语》),即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春秋时代,随着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旧的德治思想已不适应新的形势,于是产生了“仁”的新思想,鼓吹推己及人,宽惠爱民,省刑薄敛,裕民富民,以便在阶级关系的巨大变动中,争得民众支持。孔丘进一步使这一思想条理化、理论化,发展成为一种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哲学。他的经济思想属于这个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孔丘创立的儒家学说,自汉以后,随着封建地主制经济的发展,在思想领域里取得了主导的地位。孔丘的经济思想,通过他的后继者们的不断发展和改造,成为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经济理论的重要源流,对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4:2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