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广州血管圆线虫病
释义 guangzhou xueguanyuanxianchongbing
广州血管圆线虫病(卷名:现代医学)
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nsis
  由广州血管圆线虫寄生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线虫病。又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项强直、呕吐及低热。本病流行于东南亚各国及太平洋岛屿,中国台湾省也有流行,1970~1980年代,在广州及海南岛发现病例。
  广州血管圆线虫属线虫纲,圆线虫目,血管圆线虫科。系中国陈心陶(1933)首先在广州的鼠类体内发现。雌雄异体,虫体纤细,雌虫长30mm上下,雄虫稍短;成虫寄生于鼠类的右心或肺动脉内,虫卵随血流入肺在毛细血管造成栓塞,并在肺内孵出第一期幼虫。幼虫沿气管移行至咽部,再被吞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体外。幼虫在潮湿或有水的环境中可生存3周,若被某些螺或蛞蝓等中间寄主吞食或主动侵入这些中间寄主体内,经两次蜕皮发育为第三期幼虫,长期存在于螺体内。某些鱼、虾、蛙、蟹可吞食受染的螺类而带有第三期幼虫,成为转续寄主。当人、鼠食入生的或半生的带有第三期幼虫的螺、鱼、虾、蛙及表面粘附幼虫的蔬菜、瓜果后,幼虫侵入胃肠壁的小血管或淋巴管,随血流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脑组织内),经两次蜕皮发育为童虫,然后移行至蛛网膜下腔。人类非本虫适宜的寄主,童虫停留于人脑部不再发育。在鼠类体内,幼虫又钻回血管,随血流进入右心或肺动脉,在该处发育为成虫。
  在人体内本病病变多集中在脑组织,尤其是小脑、脑桥、延髓,主要为虫体移行引起的组织损伤、局部血管扩张、嗜酸粒细胞性炎症反应和肉芽肿性炎性反应。潜伏期为 3~36天,主要表现头痛、项强直,伴有恶心、呕吐,重者出现惊厥或昏迷,亦可发生视力障碍、瘫痪,偶可导致死亡。腰椎穿刺发现脑脊液压力增高,脑脊液混浊,白细胞计数多达500~2000/mm3,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常在20~70%之间,少数患者的脑脊液中可找到幼虫或童虫。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诊断并不困难。血清学检查或皮内试验也有助于诊断。噻苯哒唑治疗有效。加强卫生宣教,改变吃生螺习惯,不吃被陆生螺类爬过的蔬菜、瓜果,积极捕杀鼠类都有助于本病的预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8993号 更新时间:2024/5/13 6:3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