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库克萨基病毒感染
释义 Kukesaji bingdu ganran
库克萨基病毒感染(卷名:现代医学)
Coxsackie virus infection
  库克萨基病毒引起的感染。表现复杂多变。1948年美国纽约州库克萨基镇发生脊髓灰质炎流行,研究人员将肌松弛性瘫痪病儿的粪液接种新生小白鼠,分离出一种病毒(A组库克萨基病毒)。1950年又分离出B组库克萨基病毒。二者之间的区别是在新生小白鼠中引起不同的病理改变。本病在世界很多国家传播流行。在中国也较常见,南方更为多见。在某些地方呈地方性流行;某些型的流行还有周期,有数年一次的倾向。病人及带病毒者均为传染源,主要经肠道传播,但感染初期也可经呼吸道传播。
  病原学  库克萨基病毒形小,直径在30nm以内,属微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抵抗力较强,能耐乙醚、70%乙醇和5%煤酚皂液,但对氧化剂较敏感。库克萨基病毒(Coxsackie virus)分A、B两组,A组分24个血清型,B组分为 6个血清型。本病毒易侵犯婴幼儿。人受感染后多数不出现症状。一般说 A组易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皮疹、胃肠炎和手-足-口病。 B组易引起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胸肌痛、心肌炎等。
  临床表现  本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先在肠道繁殖,后经血液循环传至各脏器。多数人受感染后无症状,发病者的临床表现随病毒侵犯的器官不同而异,病情轻重缓急也相差甚大。主要表现如下类型。
  无症状的感染  最常见,无症状或仅有轻度疲倦。
  夏季轻病  在夏季或秋季发生短期发热,幼儿可伴有皮疹。
  无名热  常由 B组1~6型病毒引起。A5和A6型可引起发热伴淋巴结炎。
  皮疹  常见于儿童。在夏季发生,潜伏期3~8日。发热。皮疹最初出现在面部,以后延至颈部和胸部,可以遍及全身,主要是斑丘疹,不痒,不脱屑。有时手掌、足底、口腔和咽部有疱疹。 A组病毒有时引起麻疹样皮疹, B组有时引起出血性皮疹。
  疱疹性咽峡炎  多见于儿童。在早春和夏季发生。突然发热和咽痛,伴以食欲减退、吞咽困难、咽部充血,在扁桃体、悬雍垂、腭弓处出现小水疱,周围有红晕,3~5日后消失。多数型别的库克萨基病毒均可引起。
  急性淋巴性或结节性咽炎  发热、咽痛、头痛,在悬雍垂、扁桃体、腭弓和咽后壁有突起的坚硬白色或黄色病灶,周围有红晕。由A1型引起。
  呼吸道疾病  表现咽痛、喉痛、全身不适、头痛。偶涉及下呼吸道,特别在幼儿,A7型可以引起肺炎。A21型曾多次引起新兵的咽炎的暴发流行。
  流行性胸肌痛  又名博恩霍尔姆氏病。突然发病,也可先有倦怠、头痛、食欲减退。发热和胸壁痛常同时出现。胸壁痛限于一侧或胸骨下,为痉挛性,活动时加重。半数病人有腹痛。病期数日至2周。
  神经系统疾病  又有以下类型:①无菌性脑膜炎。可流行或散发,表现发热、倦怠、头痛、恶心,1~2日后出现脑膜刺激征,颈背强直,伴有呕吐。脑脊液细胞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病程数周,最后完全恢复。由多种型别的病毒引起。②脑炎。③肌松弛性瘫痪症。④共济失调。⑤吉兰-巴雷二氏综合征。
  心肌类  在库克萨基病毒感染中,约有5%侵及心脏,包括心包、心肌和心内膜,以心肌炎为常见,呈广泛的局灶性病变。成人和儿童都可发生,婴幼儿尤多见。本病可单独存在,也可伴有其他脏器的损害,例如脑膜脑炎、肝炎等。
  手-足-口病  世界各地都有,中国也曾发生流行。病情轻,常被忽略或误认为是虫咬。
  胃肠病  A组病毒常在婴幼儿中引起胃肠炎的症状,如腹泻和呕吐。
  眼病   B2型病毒曾引起眼结膜炎。1970年A24型病毒的变种在新加坡引起6万人的急性结膜炎大流行;1971年在香港和1975年在新加坡又暴发流行。少数病人有结膜下出血,1~2周后痊愈。
  新生儿疾病  B组病毒引起的新生儿疾病较多,A组引起的少见。婴儿室中本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婴儿受感染后可表现隐性感染,严重者亦可致死。症状有嗜睡、吮乳困难、呕吐、有或无发热。严重者有心肌炎和(或)心包炎。
  其他  少数胰腺炎、糖尿病、肝病病例可能与 B组库克萨基病毒有关。B组病毒感染孕妇后,可能通过胎盘侵入胎儿,引起先天性畸形。
  诊断和治疗  诊断主要靠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无特效疗法,主要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详见肠道病毒感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4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