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存在主义
释义 cunzaizhuyi
存在主义(卷名:哲学)
existentialism
  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其根本特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它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
  概况  存在主义形成于 20世纪 20年代的德国。创始人为德国哲学家M.海德格尔和K.雅斯贝尔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存在主义传到了法国并很快成了法国哲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它在法国的主要代表有J.-P.萨特、M.梅洛-庞蒂、G.马塞尔、A.加缪、S.de博伏瓦(1908~ )等,其中萨特的声望最大。存在主义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有流传。如西班牙的 J.O.加塞特(1883~1955)就以文学和新闻报道的形式,对存在主义作了较通俗的介绍。奥地利的O.F.波尔诺夫的一些著作,也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文献。在意大利,N.阿巴尼亚诺(1901~ )宣扬所谓“实证的存在主义”。俄国宗教哲学家Л.舍斯托夫(1866~1938)和Н.Α.别尔佳耶夫(1874~1948),对存在主义的发展也起了不小的作用。50年代以后,存在主义在美国逐渐风行。主要代表有J.D.怀尔德、P.J.蒂利希、W.巴雷特(1913~ )等人。
  存在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它的各个代表者的哲学观点往往有不少差异。雅斯贝尔斯、马塞尔、蒂利希等人公开把自己的理论与宗教神学融合起来,宣扬所谓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理论则被称为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萨特把“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命题当作存在主义的理论核心。海德格尔对此表示异议。他和雅斯贝尔斯等德国存在主义者甚至不接受萨特等人所用的“存在主义”这个名称,而宁肯称其哲学为“存在哲学”。但是,这些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以下几点上是一致的:①他们都反对以往一切从认识论角度研究世界的哲学,特别是②唯物主义和传统的理性主义哲学;②都把孤立的、非理性的个人存在,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③都把外部世界看作偶然的、没有确定性的、无意义的、荒诞的、与个人相敌对和疏远的世界。
  思想渊源  存在主义有着深远的思想渊源。有的存在主义者把他们的思想一直追溯到古代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柏拉图摒弃现实世界而穷究不死的灵魂,被认为是对存在主义追问个人内心世界的启示。在基督教神学家,特别是A.奥古斯丁关于信仰高于理性的学说中,存在主义者也找到了自己的思想成分。在近代,R.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被改造为“我在故我思”而为存在主义者所利用。法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B.巴斯加尔(1623~1662)思想中的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因素,被存在主义者当作自己重要的思想来源,并由此被认为是存在主义的重要思想先驱。在德国古典哲学中,I.康德关于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的思想、F.W.J.谢林的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观点均受到存在主义者的称赞。西方哲学中的反理性主义思潮,对于存在主义的形成,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S.克尔凯郭尔强调与他人、社会以及整个外部世界割裂和对立起来的个人存在,并把个人的真正存在归结为个人处于一种特殊心理状态下的存在,这种心理表现为在非理性的意识活动中,由于厌烦、忧郁和绝望而体验到的阴暗和恐怖感。这些正是存在主义者所发挥和宣扬的思想,克尔凯郭尔因此被存在主义者公认为他们的主要先驱。A.叔本华的反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F.W.尼采的虚无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W.狄尔泰和H.柏格森等人的哲学,都是存在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有些存在主义者还援引俄国作家Ф.M.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的某些理论观点。E.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方法是存在主义者用来建立理论的主要方法,他们对这种方法作了非理性主义的改造。
  本体论  存在主义者对探究世界基础和本质的传统哲学,无论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都一概采取否定态度。但他们并不同意实证主义等企图取消本体论,而把哲学归结为纯粹的认识论、方法论的立场。他们强调本体论、世界观问题在哲学中具有首要意义,海德格尔就将他的哲学称为“基本本体论”,萨特称他的哲学为“现象学本体论”。他们认为,传统哲学的错误不在于研究本体论问题,而在于其研究方向不对。他们改变了研究方向。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是在没有弄清楚存在本身的含义或者说存在究竟是怎样“在”以前,就回答它们是什么,以存在者是什么的问题代替了什么是“在”的问题。他指出,传统哲学所说的存在究竟是否“在”,其实也是尚未确定的,因而这样的本体论是没有根基的。在他看来,在研究存在究竟是什么以前,先要研究存在究竟怎样“在”,而且只有“在”才是一切存在者存在的基础和根源。因此,他认为要克服以往本体论的错误,关键就在于从对“存在者”的研究转向对“在”的研究。他的基本本体论正是一种追问“在”的问题的本体论。他进而指出,首先应当追问人的存在,因为只有人才能领悟到自己的“在”。他把这种领悟到自己“在”的人的存在叫做“存在”,而把个人对“在”的领悟本身或各种特定的对 “在” 的领悟方式,叫做“此在”。他认为,正是这种对 “在” 的领悟即“此在”,成了通向一切其他存在的门户。海德格尔还强调不能借助感觉、思维等认识形式,揭示或澄明“此在”的“在”。他认为个人只有处于烦、畏、死等心理状态下才能体验到本真的“在”。因此,在海德格尔那里,烦、畏、死是“此在”的在“此”的本真状态。
  其他存在主义者对本体论的具体论述与海德格尔不尽相同,但他们都肯定本体论的根本任务不是论述外部世界或者精神的存在,而是描述人的本质的存在、即个人的非理性的意识活动的存在。在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中,这种非理性的意识活动叫做“生存”,而在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中则叫做“主观性”。其含义与海德格尔的“此在”大体一致,它们也只有在人处于孤寂、烦恼、畏惧、绝望以至面临死亡的状态才能被体验到。
  存在主义者宣称,他们的本体论不假定任何前提,只是对人的本质存在的一种揭示和澄明,从而避免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片面性。其实,他们是把个人非理性心理活动的存在当作其前提,而且并未越出个人中心论的范围。因此,尽管他们自称其本体论是一种抬高人的地位的人道主义理论,实际上却是一种使人脱离客观实在的主观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理论。
  认识论  存在主义者认为自笛卡尔、J.洛克以来从认识论出发谈论哲学的观点,必然导致“二元论”,并把人对象化,掩盖了人的真正存在。他们则强调本体论的优先地位,要求不把人当作对象。但他们并未抛弃认识论问题,而是采用了非理性主义的解决方式。他们强调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是被遗弃的、孤独无援的,人根本不能认识世界,也不能认识自己。他们认为,人们凭借感性和理性获得的知识是虚幻的,而且人们越是依靠理性和科学,就越会使自己受其摆布,从而使自己“异化”。他们否定理性和科学具有客观实在的意义,认为为了达到真正的实在,只有依靠非理性的直觉,即通过烦恼、孤寂、绝望等非理性的心理意识直接体验自己的存在。尽管有的存在主义者也谈论科学真理,但却认为科学真理依赖于哲学真理,而后者只能依靠非理性的途径才能达到。他们宣称,在社会生活、科学、哲学和艺术领域中,非理性都将战胜理性,认为我们的时代是非理性的时代。
  伦理学  存在主义者认为伦理学与本体论是统一的,伦理学即具有本体论意义。二者均以个人的非理性的存在为出发点,均被称为“人道主义”。就个人存在作为“真正的”存在、一切存在的基础和出发点来说,它属于本体论;就个人存在作为道德评价的基础和出发点来说,它属于伦理学。萨特认为,本体论既不能提出任何道德规范,也不能提出任何道德律令,它所研究的只是单个的、孤立的人的存在,只是“一种可以对处在境遇中的人的实在负起责任的伦理学”。存在主义认为,当前探讨人的问题,特别是人的尊严、人的价值问题,具有头等重要意义。因此,在道德领域拯救人的自由和人的个性,防止人“趋向无个性”,就成为其首要的任务。
  存在主义伦理学的核心范畴是自由。存在主义者认为,自由不是人的某种特殊属性,而是人的本质。自由等于人的真正存在,它既不服从上帝或任何绝对权威,也不受任何自然或社会规律的约束。因此,存在主义者既反对宿命论,又反对决定论。他们认为,自由与任何必然性、客观规律性都根本不相容,谁肯定必然性、客观规律性,谁就会使人失去自由,使人不成其为真正的人。他们承认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和行动不能不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约束,但又认为这些只能限制人的具体的自由,而不能限制人的自由本身。后者指的是人的意向性活动、纯粹意识活动,亦即人的自我创造、自由选择的活动。存在主义者特别是萨特一再强调自由就是选择的自由,它在任何境况下都存在,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那就是选择不选择。萨特等人把这种自由选择与道德责任联系起来,认为每一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然而又认为无论是选择和责任,除了个人自己作出决定外不服从任何其他标准。道德价值是由个人每时每刻的选择所创造的。真正的道德是只以自己的“良心”为指导的内心道德。存在主义的伦理观并没有越出主观唯心主义的范围,而且还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因为它认为,个人自由不受他人和社会的任何约束,是敌视他人和社会的。
  影响  存在主义是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和危机的产物。这些矛盾和危机对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的自由、尊严、甚至存在本身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对于那些没有认识或拒绝认识这个社会客观规律的资产阶级、特别是广大小资产阶级群众来说,这些矛盾和危机使他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普遍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失去信心,对个人的命运和前途感到忧虑,他们要求维护自己的自由和尊严,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陷入了烦恼、孤寂、绝望等悲观颓废的情绪之中,把他人、社会、外部世界、科学技术等等个人以外的一切都当作是压抑自己的力量而采取不信任和敌视态度。存在主义的基本理论正好反映了他们的这种心理,因而在他们之中找到了市场,并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存在主义之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产生和流行,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成为法国的时髦哲学以及后来在其他西方国家发生影响,正是出于这种社会原因。也正因为如此,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而波及到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影响尤为突出。从60年代后期起,存在主义在西方开始衰落。
  存在主义的社会影响虽然基本上是消极的,但它提出要重视和研究人的本质、人的尊严、人的自由等等问题,促使人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书目
 Mary Warnok,Existentialism,London, UniversityPress,1970.
 Emmanuel Levinas, Existence and Existents, TheHague,Martinus Vijhoff,1978.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2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