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海孤岛报刊 |
释义 | Shɑnghɑi Gudɑo bɑo-kɑn 上海“孤岛”报刊(卷名:新闻 出版) press in “Isolated Island”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日军包围下的上海租界内出版的报刊。1937年11月12日,上海的中国守军撤退,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因其外围均被日军侵占,形同孤岛。在1941年12月 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外各种政治势力曾在这个“孤岛”上出版各类报刊进行宣传,成为当时中国新闻界一种独特的现象。 中国人主办的抗日报刊 日军侵占上海后,中国人原在租界出版的30种抗日报刊或停或迁,仅存由外商担任发行人的《大美晚报》(中文版)和《华美晚报》两种,爱国宣传一度低落。但不久,一批新的抗日报刊崛起,成为“孤岛”上最为活跃的宣传力量。这些报刊大致可分为 4类: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共产党员主持的报刊。最早出现的是1937年12月8日创刊的《译报》(不久改名《每日译报》)。继之而起的有《导报》、《华美》周报、《文献》、《上海周报》等。②进步与爱国文化人士主办的报刊。计有《文汇报》、《华美晨报》(后期由共产党员主持 )、《大美报》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文汇报》。③原在上海出版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具有代表性的是《申报》和《新闻报》。④中国国民党主办的《中美日报》、《正言报》等报刊。为了逃避日伪的新闻检查,上述各类报刊都用英、美商人的名义出版,被称为“洋旗报”。这些报刊政治倾向虽不一致,但在报道中国军民英勇抗战、揭露日军暴行和抨击汪精卫等汉奸的卖国言行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不少报刊积极反映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日伪势力对抗日报刊不断地进行压制与破坏,至1939年上半年更趋严重。《每日译报》、《文汇报》、《导报》和《华美晨报》等被迫停刊,朱惺公、张似旭等爱国报人惨遭枪杀。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以上抗日报刊停出。《申报》、《新闻报》则在日伪控制下继续出版。 日伪报刊 日本侵略势力和汉奸也在租界内外积极进行报刊活动。从1937年12月起,日本军部和汉奸组织就出版了《新申报》等报纸。汪精卫于1939年到上海后,汉奸势力除恢复出版汪派原有《中华日报》作为他们的主要宣传阵地外,还出版了 《国民新闻》、 《平报》、《新中国报》、《国报》等一批报纸。并出版一批汉奸文学刊物,较有代表性的有 《宇宙风》、 《南风》和《文学研究》等。此外,日本侵略势力还办有日文报纸《上海每日新闻》、 《大陆新报》 等。传统英文报纸《上海泰晤士报》被日本侵略者收买,也成为他们的重要宣传工具。这些报刊反复宣传“和平反共”、“中日共存共荣”和“建立东亚新秩序”等论调,大量刊登黄色新闻与低级趣味的作品,遭到上海人民的抵制。 外国人出版的报刊 美、英、苏、法、德等国人士都在上海租界出有外文报刊,以英文报刊为多。具有较大影响的有英国人办的《字林西报》、美国人办的《大美晚报》和《密勒氏评论报》。苏联人办有俄文的《上海俄文日报》和《时代》半月刊等报刊。法国人办有法文报纸《上海日报》。这些报刊对中国的抗战多采取同情和支持的态度,《密勒氏评论报》和《时代》尤为鲜明。这些外文报刊大量刊登中国军民抗战的消息和言论,广泛反映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形势,为抗日的中文报刊提供了重要的新闻与材料来源。德国人所出的《上海德文日报》则为日本侵华活动张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