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学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
释义 Xuedeng (Shɑnghɑi Shishi Xinbɑo fukɑn)
《学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卷名:中国文学)
  “五四”时期有重大影响的报纸副刊。1918年 3月4日创刊,每周一期;5月起每周二次,12月起每周三次;1919年 1月起改为日刊,星期日休刊;12月起逐日发行。自创刊至1928年4月4日改为《学灯教育界消息》止,先后任《学灯》编辑的有张东荪、匡僧、俞颂华、郭虞裳、宗白华、李石岑、郑振铎、柯一岑、朱隐青、潘光旦、钱沧硕等人。
  《学灯》创刊初期是以评论学校教育和青年修养为主的刊物,其宗旨是“促进教育,灌输文化”,“屏门户之见”,“为社会学子立说之地”(东荪《学灯宣言》)。1918年12月第一次译载外国文学作品,1919年 4月始发表新文学作品,同年 6月起辟“社会问题”、“妇女问题”、“劳动问题”等专栏。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学灯》站在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立场上,一面对北洋军阀政府破坏“思想自由”与“学说自由”表示不满(匡僧《为驱逐大学教员事鸣不平》),一面又指责《新青年》作者言论过激,鼓吹“不与他人争闲气”(左学训《闻北京大学教员被逐消息警告各方面》)。《学灯》以“尽量充分的”输入新道德、新思想、新文艺“自然而然会消灭”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相标榜(东荪《新……旧》),大量登载了介绍无政府主义、杜威实验主义、新村主义、工团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以及杜里舒、罗素、柏格森唯心主义哲学的译著,也译载了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在文学方面,则先后介绍了托尔斯泰、安徒生、莫泊桑、哈代、屠格涅夫、歌德、厨川白村、契诃夫、陀斯妥耶夫斯基、王尔德、泰戈尔、施特林堡、巴比塞、魏尔兰、波特莱尔、爱罗先珂、惠特曼、左拉等不同倾向、流派的作家,出版过“歌德纪念号”、“但丁六百年纪念”专号,并介绍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美国意象派、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等流派的理论。


  《学灯》是“五四”时期新文艺创作的重要阵地之一。郭沫若即是首先在《学灯》上发表诗作《抱和儿浴博多湾中》、《鹭鹚》、《死的诱惑》,从而“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郭沫若《创造十年》)。沈雁冰也是在《学灯》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翻译小说契诃夫的《在家里》的。随着编辑的变动,在《学灯》上发表著译的不同倾向的作者先后有:周作人、康白情、张闻天、沈雁冰、宗白华、叶圣陶、郭沫若、沈泽民、成仿吾、田汉、胡怀琛、胡适、鲁迅、郑振铎、王独清、刘延陵、落华生(许地山)、洪为法、王统照、郁达夫、郑伯奇、滕固、徐玉诺、冰心、谢六逸、王平陵、倪贻德、潘训、俞平伯、胡梦华、徐志摩、顾仲起、施蛰存、李金发等。《学灯》上刊登、转载过周作人《美文》及郭沫若《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等文章,并多次组织了探讨新诗理论的专辑(如“诗学讨论号”、“诗歌讨论”、1920年 9月12日“新诗讨论”、1920年11月14日“新诗讨论”)。《学灯》还十分重视对新文学作品的评介,其中由胡梦华《读了〈蕙的风〉以后》(1922年10月24日)引起的关于“什么是不道德的文学”的讨论有较大影响。
  1925年11月,《时事新报》“教育界”栏并入《学灯》,遂恢复以刊载有关教育的评论与新闻为主,不再刊登文艺著译。从1928年4月4日起,改为《学灯教育界消息》,由程晓湘主持。1929年 5月16日进一步改为《教育界》,《学灯》因此终刊。
  1932年10月23日《学灯》复刊,改名《星期学灯》,主要内容为书报评介、世界文艺思潮介绍、读书随笔、国内文化消息等。主要撰稿人先后有傅雷、曹聚仁、孙俍工、张资平、顾凤城、邵冠华、曾今可、胡怀琛、赵景深、余慕陶、汤增邨、杨人、刘大杰、林希隽、侍桁等。《星期学灯》于1934年6月3日易名为《时事新报学灯》,至1935年9月22日停刊。
  1937年 2月14日《星期学灯》复刊,由薛农山主编,主要刊载有关政治、历史、哲学的论述,主要撰稿人有叶青、李季、郑学稼等。1937年8月8日停刊。
  1938年 6月5日《星期学灯》在重庆复刊。1946年4月12日上海出版的《时事新报》又复刊《学灯》,出至1947年2月24日终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