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
释义 Ming Zhongdu Huanggucheng ji Huangling Shike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卷名:文物 博物馆)
Site of the Imperial City and Stone Sculptures at the Royal Tombs in the Middle Capital of the Ming Dynasty
  中国明太祖朱元璋在其故乡临濠所建都城的宫城及父母陵墓前的石刻群。分别在安徽省凤阳县城西北隅和西南 7公里处。明洪武二年(1369)九月,朱元璋诏以临濠为中都,集全国名材、百工技艺兴建都城,至洪武八年(1375)停建,历时 6年。洪武十六年(1383)拆中都宫室名材建龙兴寺,中都城逐渐废弃。现仅存部分建筑基址和城墙。明中都在建筑布局上,上承宋、元传统,下启明、清风格,对明北京城的规划有深刻的影响。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中都共有 3道城。明初皇城是宫城(亦名里城)的专称,至明后期万历年间,才把皇城改称宫城或紫禁城,把原来皇城的外墙专称皇城。外墙位于中都城内南部偏西,南北长约2160米,东西宽约1860米,每面各开一门。皇城平面近方形,南北长960米,东西宽890米,现存西城墙810米和南城墙西段329米。有午门、东华门、北安门、西华门 4个城门。午门及西华门楼台基尚存,城外现存护城河,宽约 8米。城内建筑仅存宫殿、御道、金水河等遗址。
      


  午门是皇城的正南门,正中开 3门,门洞进深41.5米,左右各开一掖门,券门内两侧及台基四周有连续长576 米、通高 1.61 米的白玉石须弥座,其上镶嵌着龙、凤、狮、鹿、麒麟、芍药、牡丹、西番莲、荷花、云朵、方胜等各式图案浮雕,是中都城遗址唯一没有移位并保存完好的石刻艺术精华。西华门有 3个门洞,券门内两侧基部为砖雕须弥座,上镶嵌有花卉、方胜等砖雕图案。城内宫殿遗址上,有石础、螭首、望柱、栏板、踏阶、石板、兽吻、瓦当等石雕构件和各色琉璃构件。雕刻技法有浮雕、圆雕、透雕等。西北隅散置蟠龙石础 5块,每块石础长、宽各2.7米,厚1.7米,础面浮雕蟠龙 1圈,外饰翔凤。造型较大,雕刻精美,均为国内罕见。
  建造皇城所用的城砖,质地细密,规格整齐,烧造考究。一般宽20厘米,长40厘米,厚11厘米左右,重约20千克。砖上刻有供砖单位名称、提调官员和工匠的姓名、烧制的时间及各种字号等。其中有地方各府县、军队各卫所和少量刑狱砖。砖文有隶、篆、行、楷等各类书体,以刻划、模印、墨书等方法标于砖上。
  明皇陵北距明中都城约 5公里。洪武二年(1396)始建,洪武十二年 (1379) 竣工,始号英陵,后改称皇陵。设 3道城,分别为内皇城、砖城、土城,坐南朝北,北向中都城。明崇祯八年(1635)焚于兵火,现仅存陵丘及石刻。金水桥前西侧立皇陵碑,东侧立无字碑。皇陵碑通高6.87米,碑首两侧及顶部雕蟠龙 6条,饰以云朵。碑文是洪武十一年朱元璋自撰的一篇自传体文章,全文1105字,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资料。内城北门内神道两侧立华表及石象生32对,现存31对,自南向北,东西对列,总长256米,依次为:内侍2对,武将2对,文臣2对,石羊 4对,石虎 4对(只存3对),石马与控马人6对,(1马2人为 1组,共 4组),华表 2对,石狮8对,独角兽2对。每件均用整块石料雕琢而成,刻工精细,仍存宋、元风格。


  1961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明皇城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成立凤阳县文物管理所。1983年制定了凤阳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保护规划。1983~1985年对皇陵石刻作了化学封护处理,残断部分粘接修复。1987年又对皇城西华门及午门南侧进行了修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7: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