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斯特拉文斯基,I.F. |
释义 | Sitelawensiji 斯特拉文斯基,I.F.(卷名:音乐 舞蹈) 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 Игорь Фёдорович Стравинский (1882~1971) ![]() 1910~1914年,斯特拉文斯基主要生活在巴黎,偶尔也回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瑞士度过。为适应战时的演出条件,他创作了乐队编制不大,音乐风格较轻巧的作品,如表现俄国农村风俗舞蹈的康塔塔《婚礼》(1917~1923),根据俄国民间故事为朗诵、舞蹈和小乐队而写的《士兵的故事》(1918)等。这个时期,他对爵士乐发生兴趣,成为最早采用爵士乐语言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 1920年,斯特拉文斯基迁往法国。这时,他的创作发生了很大变化。他脱离祖国,放弃了早期的俄罗斯风格,转向所谓“新古典主义”。在后来约30年的时间里,他主要从西欧古典音乐作品中汲取创作素材,然后加以个性化处理。最早的新古典主义作品如舞剧《普尔钦奈拉》(1920),引用了意大利18世纪作曲家G.B.佩尔戈莱西的音乐主题。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还有舞剧《缪斯的主宰阿波罗》(1928,采用17世纪法国作曲家J.-B.吕利等人的音乐主题)、歌剧-清唱剧《奥狄浦斯王》(1927,根据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写成)、《圣诗交响曲》(1930,歌词选自圣经教义)、《C大调交响曲》(1940,表示作曲家对J.海顿和W.A.莫扎特的敬意)等。他的最后一部新古典主义作品是歌剧《浪子的历程》(1951),脚本根据18世纪英国画家霍加斯的版画改编而成,作品中汲取了莫扎特和G.F.亨德尔的音乐材料。 1939年,斯特拉文斯基应哈佛大学邀请,赴美国举行有关音乐艺术的讲演。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遂定居美国。到了50年代中期,他的创作越来越受奥地利作曲家A.von韦贝恩等人的影响,接受了十二音体系的作曲方法。从舞剧《阿贡》(1957)开始,创作了一系列无调性的序列音乐作品,如合唱《哀歌》(1958)、《追思圣歌》(1966)等。 对于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苏联音乐界曾长期持否定态度。1962年斯特拉文斯基应邀访苏,受到欢迎。他的作品在苏联得到重新评价。他的著作有《我的生活年谱》(1936)、《音乐诗学》(1947)、《同斯特拉文斯基的谈话》(1959,与R.克拉夫特合著)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