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掐丝珐琅 |
释义 | qiasi falang 掐丝珐琅(卷名:文物 博物馆) cloisonné 在铸造或锤、焊接而成的金、铜胎上,焊住金或铜丝片掐成的图案,填各色硅酸盐类珐琅料,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的复合工艺器物。中国元明两代称为“大食窯”,又称“鬼国窯”、“鬼国嵌”,清内廷称为掐丝珐琅,民间称为“景泰蓝”,沿袭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故宫博物院对其收藏的景泰款掐丝珐琅和大量清代实物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掌握了景泰内廷珐琅以及清代宫廷和各地掐丝珐琅的特点,了解到中国古代掐丝珐琅的演变系列。依其发展沿革及特点,可分为元明清 3期。 元代(1271~1368)掐丝珐琅 中国掐丝珐琅元代称“大食窯”,即早期大食国工匠在中国烧造的阿拉伯掐丝珐琅。14世纪末,中国工匠已完全掌握了掐丝珐琅技术。但在造型、图案上却逐步扬弃了阿拉伯因素,使阿拉伯掐丝珐琅中国化、民族化。迄今所见,传世的元代掐丝珐琅都是中国化之后的产品,其造型、图案与青花瓷器相通。代表性器物有掐丝珐琅兽耳三环尊、勾莲鼎式炉、缠枝蕃莲炉、缠枝莲梅瓶等。已有浅蓝、宝蓝、大红、黄、白、紫、绿等色及其配色。掐丝珐琅兽耳尊的器身原系元代缠枝莲掐丝珐琅盖罐,它标志元代掐丝珐琅业已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与艺术特色,大食窯的名称已名不副实。 明代(1368~1644)掐丝珐琅 明代初年(1368~1424)的北京掐丝珐琅制品有香炉、花瓶、盒、盏之类,仅供妇人闺阁中用,在文人心目中不够高雅,不能充作文房清玩。云南掐丝珐琅工匠善制盏杯,在京贩卖。明内廷的御用监担负着皇家掐丝珐琅器的烧造。此期掐丝珐琅的色彩和装饰尚与元代接近而略有变化。有一种珐琅器变得淡雅,透明度减弱,显示了这 50 年间出现的变化。宣德(1426~1449)年间宫廷掐丝珐琅工艺相当发达,最典型的一件是掐丝珐琅云龙盖罐,御用监造,精工细作,体积丰硕,器身上奔戏宝珠的行龙大有呼风唤雨之势,宛然如生。此时的珐琅有浅蓝、宝蓝、大红、墨绿、娇黄、砗磲白等色,浓郁醇厚,呈现出和田玉的温润光泽,堪称明代掐丝珐琅的重器。景泰(1450~1456)款掐丝珐琅小觚也是御用监所造,通身掐丝缠枝宝相花,浅蓝地,填以大红、浅黄、砗磲白、宝蓝、豆绿、黄绿等 7色,色调淡雅、失透,细润可爱。其后的成化、弘治 (1465~1505) 时不见纪年掐丝珐琅器,可能是沿着景泰珐琅继续发展。嘉靖 (1522~1566) 时掐丝珐琅有云龙纹圆盘,掐丝宕荡无羁,而稍显潦草,珐琅色调类似景泰器,而黄珐琅略淡,大红珐琅、墨绿珐琅又显深邃并有一定的透明度,盛行缠枝勾莲、狮戏、海兽、蟠螭、葡萄等图案。炉瓶之类的室内清供增多。其珐琅色调、掐丝风格、造型图案与景泰掐丝珐琅有不少区别,如暖色调珐琅稍有增强、掐丝粗放、吉祥图案增多等,但其变化尚非十分突出。万历(1573~1644)时掐丝珐琅工艺在珐琅色调的搭配上发生了一次显著变化,一改由元至明嘉靖300余年间以冷色为基调的风格而以暖色或中间色为基调,显得热烈绚丽,与五彩瓷颇有相似之处。其掐丝粗细不匀、图案繁琐、组织松散是它的缺点。器形有炉、瓶、盒、盆、盘、蜡台等,图案有龙戏珠、松竹梅、鱼藻、岁寒三友、蝠鹿、缠枝勾莲、牡丹、栀子等花卉。宫廷所制掐丝珐琅,器胎厚重,镀金足赤闪烁耀目。民间厂肆所制则铜胎轻薄,镀金量次不足,现已大部脱落。大红珐琅更为鲜艳,使用较多,为天启、崇祯(1621~1644)时所承继,在掐丝珐琅史上别具一格。 清代(1644~1911)掐丝珐琅 工艺甚为发达并波及地方,有宫廷制品和北京、扬州、广州等地的制品。 ①宫廷掐丝珐琅。康熙十九年(1684)设珐琅作,以明景泰时内廷珐琅为榜样,生产了大量景泰款掐丝珐琅和康熙朝本色的掐丝珐琅。在艺术和色调上逐步放弃了明万历掐丝珐琅的暖色格调和掐丝不匀,恢复了景泰掐丝珐琅的风格并有长足的发展。康熙(1662~1722)款掐丝珐琅器有细丝涅珐琅、粗丝淡珐琅、匀丝浓珐琅等 3种。细丝涅珐琅有缠枝勾莲球,以不透明的紫珐琅、浅蓝珐琅为基调,珐琅色调灰浊陈旧,显得古色古香,多用于仿景泰掐丝珐琅;粗丝淡珐琅和匀丝浓珐琅器,均以浅蓝珐琅为地,色调偏冷,器形有盒、碟、炉、香薰 (冠架 )尊以及桌、椅、屏等家具陈设,配色绚丽如锦,形成了清代掐丝珐琅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雍正 (1723~1735) 时由于胤禛本人偏爱画珐琅,故内廷掐丝珐琅制品甚少,仅有几件掐丝珐琅轴头传世,风格近似康熙匀丝浓珐琅,出现了清代掐丝珐琅史上的一个低谷。乾隆帝(1736~1795)非常喜爱掐丝珐琅,并命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生产了种类繁多、难以计数的掐丝珐琅器,其中有碗、盘、钵、盒、瓶、罐、尊、觚、奁、炉、烛台、文房用具、佛、菩萨、七珍、八宝、佛塔、如意、钟、鼻烟壶、仙鹤、寿桃、家具嵌片等,造型端庄华美,掐丝工整严紧,珐琅失透,温润似玉,色调典雅,光泽浑厚,形成了清代宫廷掐丝珐琅的典型风格。依其艺术格调可分为仿景泰珐琅、仿古之作和应时之作 3种。仿景泰珐琅,仅重款识,其器形、掐丝、珐琅均缺乏古意,与景泰珐琅毫无共同处。仿古掐丝珐琅是以青铜彝器为范本而制的摆设性器物。时作珐琅包括各类陈设性、祭祀性的文房四宝、佛供器、屏风、如意以及有一定实用功能的碗、盘、壶等器。现存最大的掐丝珐琅器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造梵华楼掐丝珐琅佛塔 6座与乾隆四十七年(1782)造宝相楼掐丝珐琅佛塔6座,每座高达2.3米,底宽0.94米,堪称乾隆时掐丝珐琅重器,为清代掐丝珐琅史的最高峰。此后,即急转直下地走向下坡路。嘉庆(1796~1820)时掐丝珐琅基本上仍沿袭乾隆晚期的作工和风格,无发展。道光(1821~1850)时掐丝珐琅甚少,以道光五年(1825)由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烧造的永陵掐丝珐琅五供为代表,其造型、图案、掐丝、珐琅均接近乾隆晚期风格。此后,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制品更少。同治帝后内廷所需掐丝珐琅完全依靠北京民间厂肆供应。 ②北京掐丝珐琅。掐丝珐琅业已具有相当规模,产品数量庞大,成为宫廷掐丝珐琅生产的后备基地。清初产品单薄朴素,乾隆时期受宫廷掐丝珐琅工艺的影响,风格近似宫廷。至光绪 (1875~1908) 时受到宫廷采办和出口需要的刺激,北京民间珐琅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光绪十年(1884)慈禧50寿辰,内务府大臣福焜等贡进的掐丝珐琅凤凰、寿桃等代表了北京掐丝珐琅的水平和气魄。 ③扬州掐丝珐琅。在乾隆时有了很大发展,生产了大量瓶、罐、炉、灯、瓶等器,并贡进宫廷。其器形别出新意,图案变化多端,珐琅色调也偏冷,冷暖色调对比强烈,珐琅气孔较密,掐丝细劲流畅,与内廷掐丝珐琅的艺术风格截然不同。扬州掐丝珐琅还用于室内装饰镶嵌。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掐丝珐琅器中,有一部分是18世纪扬州的两淮盐政贡品。 ④广州掐丝珐琅。模仿北京景泰蓝而又略有损益。有碗、盘、炉、盆、盒和嵌片等,特点是:掐丝生动,珐琅鲜艳,地色稍深,用蓝色地,掐丝回曲活泼,繁密紧凑,与北京掐丝珐琅不同。它的盛期在乾隆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