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心理学哲学问题
释义 xinlixue zhexue wenti
心理学哲学问题(卷名:哲学)
philosophical problem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是关于人和动物以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感情、意志和其他心理活动形式积极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的科学。它与哲学基本问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心理学领域从古至今都是不同世界观斗争的一个重要场所。
  在古代,心理学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哲学家在讨论物质与精神、肉体与灵魂的关系时,阐述过他们的心理学思想。从18世纪中叶起,心理学开始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直到19世纪后半期,随着进化生理学、感官生理学、心理物理学与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发展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需要,心理学才形成了自己的专门概念和实验方法,完成了这一分化过程。20世纪初期,西方心理学中形成了一些唯心主义学派,如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心理分析学派等。其后,在它们的基础上又演化出许多新的学派,如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新格式塔心理学、新弗洛伊德主义心理学等。俄国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心理学家开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改造心理学。他们继承И.Μ.谢切诺夫和И.Π.巴甫洛夫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传统,通过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建立了一个与西方心理学在本质上不同的体系。从20年代起,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在西方又出现了两个新的心理学学派,即认知心理学派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前者是用信息加工的原理和概念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后者则用抽象的人道主义观点解释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所有这些心理学派别都有各自的哲学观点、概念体系和研究途径。
  心理、意识与脑的相互关系  在心灵论者看来,精神不依赖于脑,灵魂指挥身体的一切活动,心理、意识是灵魂的表现。在身心平行论者看来,心理过程和脑的生理过程是并列地或平行地进行的,二者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在等同论者看来,心理过程就是脑的生理过程,意识的事实就是生理的事实。正确解释了心理、意识和脑的相互关系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学家,他们认为心理、意识是脑的机能,脑的生理过程是心理过程的物质载体。现代神经生理学、脑科学、生理心理学所积累的材料支持了这一论点。
  心理、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相互关系  在心理学史上对这种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看法。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J.P.缪勒认为,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是感觉神经自身的某些性质或状态。 H.L.F.von 赫尔姆霍茨认为,在感觉与感觉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这两种观点否认感觉、知觉等心理过程是对外部世界的真实反映。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J.B.华生提出,知道反应就可以推测刺激,知道刺激就可以预测反应,从而肯定了这两者的相互关系。可是,他所谓的反应并不是心理过程,而只是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大多数心理学家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心理、意识是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尽管主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影响感知过程,致幻剂也能引起多种复杂的心理过程,但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外部刺激的信息传到皮层所产生的感觉、知觉是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对应的,心理、意识作为内部模型与作为外部模型的刺激物具有异质同构的关系。正如有的心理学家指出的,我们的知觉世界必定是与之相应的现实世界的映象,如果不是这样,森林中的猛兽恐怕早就把我们的祖先全部吞噬了。新近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脑对外界刺激的反映是能动的,脑的高级部位的诱发电活动可以遏制或改变传来的信息,信息在其传入过程中经受了一系列的加工。这种能动作用受着脑神经元活动模型的制约,是为了更妥贴地反映外部世界。
  心理、意识与活动的相互关系  心理、意识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同时反过来对活动具有制约性。内省心理学把心理、意识同活动割裂开,把心理、意识孤立地封闭在它们自身中加以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则把活动同心理、意识割裂开,把行为作为没有任何意识内容的反应加以研究。这两种理论都否认了心理、意识与活动的相互联系。有些比较心理学家不加区别地研究人和动物的心理与行为的相互关系,把实验中对大老鼠的观察、研究成果全盘推广到人的方面。这实质上是把人简化为大老鼠,而且是被隔离的大老鼠。有些心理学家批评这类作法是不正确的,并指出研究动物的心理和行为诚然是必要的,因为它们是人类的心理的史前时代,如果没有这个史前时代,人类的心理过程也就成了奇迹。然而,人的心理与活动不仅来源于动物的心理与活动,而且又高于后者。造成这一转变的正是劳动。劳动使人的心理与活动在质上不同于动物的心理与活动,而具有社会性。人的心理与活动同动物的心理与活动相比,内容极其丰富,关系极其复杂。
  心理、意识的机器模拟问题  人工智能研究的深入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给心理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即机器能否模拟创造性思维?在原则上能否造出具有心理情绪的机器?对于前一个问题,有些心理学家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们认为,创造性思维归根结柢也是信息处理过程,因此可以用计算机加以模拟。有些心理学家对此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机器是人用预制的部件组成的,其活动一开始就是离散性的,而人的心理器官则是机体的一部分,是非离散性的,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机器所能模拟的只是可以程式化的逻辑思维,而不是不可程式化的、即创造性的逻辑思维。对于后一个问题也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在原则上可以制造出一种具有心理情绪的机器,另一种观点则否定这种可能性。但争论的双方都仅限于理论的推测,尚缺乏事实根据。
  用机器模拟心理活动的前提是心理学的数学化与形式化。心理学需要应用数学方法。事实上,心理学家早已对心理实验结果进行数学估量或计算。但目前的问题在于,一切心理过程是否都能形式化和数学化。多数心理学家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数学难以穷尽心理活动的性质,将心理学数学化会抹煞丰富的心理生活内容,因此心理学应该应用自己的方法。支持心理学数学化的人主张,数学化是一切科学发展的趋势,心理学也应如此,心理学至今只有一些经验规律,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精确的理论,而为了揭示心理学的规律,就必须建立数学模型。目前看来,要解决这个争论问题还为时过早。
  心理、意识中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相互关系  有些心理学家从生物决定论的立场出发,认为心理、意识的素质同生理特征一样,是建立在遗传密码基础上的。还有些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家站在还原论的立场上,把人的心理、意识看作是根据条件反射类型建立起来的生理过程。他们的共同点是离开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来考虑问题,忽视人的心理、意识对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的依赖性,并抹杀了人的心理、意识和动物心理之间的本质差异。实质上,他们是把心理、意识同社会生活割裂开来,纯粹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心理、意识问题,从而把心理学的研究引向生物学化的道路。另一些心理学家则从社会科学的立场出发,把作为心理、意识主体的人看作是经济、文化或社会智慧的某种凝物,使之失去了生物机体的特性。他们认为,人的心理、意识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其内容来说是社会现象的反映,是社会的东西。这种研究的特点是离开人所处的自然系统,把心理、意识同脑的机能即它们的生理基础割裂开来,把它们当作纯社会的东西,从而把心理学的研究引向社会学化的道路。此外,还有一些心理学家从二元论的立场出发,把人的心理、意识中的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相互关系问题采取折衷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和处理。他们把统一的心理、意识割裂开来,分作两种因素,把其中的一些因素划入天赋的生物的东西之列,把另一些因素列入后天获得的社会的东西之列。由此他们得出结论说,在心理、意识的不同领域中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的比重是不一样的,在一些领域中社会因素占优势,在另一些领域中生物因素占优势。心理学中的这种观点被称为二因素论。其实质在于把心理,意识的统一的整体分割成两种性质不同的因素,并把它们绝对化地对立起来。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所有的心理、意识就其本质来说都属于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运动和发展既依赖于人的自然存在(生物机体),又依赖于他们的社会存在(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社会的东西和生物的东西始终都是以对立面的统一的形式存在着、运动着和发展着,既没有任何一种不受社会制约的纯生物的东西,也没有任何一种不是由脑的机能来实现的纯社会的东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5: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