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同书
释义 Dɑtongshu
《大同书》(卷名:政治学)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家和领袖康有为论述政治理想的著作。清光绪十一年(1885)写出初稿,名为《人类公理》。康有为在广州、桂林讲学时,将其内容口授于弟子,但书稿“秘不示人”。戊戌变法失败后,作者在周游世界过程中,进一步目睹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同时接触到欧美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片断,于1901~1902年间,在印度大吉岭对全书进行许多修改、补充。1913年以《大同书》为名,在《不忍》杂志发表其中的甲、乙两部。1935年由其弟子钱定安将全书交中华书局出版。
  


  全书共10部:甲部,入世界观众苦;乙部,去国界合大地;丙部,去级界平民族;丁部,去种界同人类;戊部,去形界保独立;己部,去家界为天民;庚部,去产界公生业;辛部,去乱界治太平;壬部,去类界爱众生;癸部,去苦界至极乐。其主要内容有:①基于儒家的“不忍人之心”的博爱观,从拯救人类苦难出发,运用今文经学的变易历史观、《春秋》公羊三世说和《礼运》小康、大同说,并借鉴印度佛教的慈悲平等说和西方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说与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提出了由据乱世而升平世(小康)终至太平世(大同)这个“拾级而升”的公式,并以“世界大同”为最高的社会理想目标。②在揭示人类苦难及其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达“世界大同”的道路。认为人世间的种种不平等,即九界(国界、级界、种界、形界、家界、产界、乱界、类界、苦界)是人类苦难的表现,也是其根源。只有“去九界”,才能“致大同”,而去九界的关键是去家界(消灭家庭)、去产界(消灭私有制)、去级界(消灭阶级)和去国界(国家消亡)。③提出了“大同”社会的构想。总的原则是:“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实行财产公有,“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皆平等,男女平等;个人绝对自由,没有任何束缚;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残皆有社会保障,实行“公养”、“公教”、“公恤”;生产发展,物质丰富,人们每天只需劳动1、2小时或3、4小时,其余皆为游乐读书时间;由民选成立世界大同公政府,按地球经纬度划出大同分政府、分区,民主管理农工商及文化教育事业,实行地方自治,等等。
  《大同书》表述了中国刚刚由地主阶级转化为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它既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又带有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影子,还掺杂着空想社会主义的成分。其中充满了反封建的呼声,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要求,对幸福生活的渴望。然而,《大同书》掩盖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认为只要人人有“不忍人之心”,就能消除社会痛苦;认为可以通过各国的联盟或联邦自治,就能建立起世界大同的公政府,企图通过渐进、改良的道路进入世界大同,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