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同书 |
释义 | Datongshu 《大同书》(卷名:哲学) 中国近代思想家康有为阐述空想的“大同”社会理想的著作。“大同”一词出自《礼记·礼运》篇,表示“天下为公”。康有为《大同书》以 “至公” 为要旨,故取此名。据《康南海自编年谱》,著者在光绪十年(1884)已开始孕育“大同”理想。光绪十三年编著的《人类公理》,即是《大同书》的前身。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流亡国外,在1901~1902年间写成了《大同书》,以后还陆续作了修订和增补。《大同书》全书分为10部:甲部,入世界观众苦;乙部,去国界合大地;丙部,去级界平民族;丁部,去种界同人类;戊部,去形界保独立;己部,去家界为天民;庚部,去产界公生业;辛部,去乱界治太平;壬部,去类界爱众生;癸部,去苦界至极乐。 《大同书》设计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理想“大同”境界。它认为,现实社会是个不合人道的苦境,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人,几乎都是“忧患苦恼之交迫而并至,浓深而厚重,繁赜而恶剧,未有能少免之者矣”。该书甲部“入世界观众苦”,尽情揭露当时社会的各种各样的“苦”,并指出:“总诸苦之根源,皆因九界而已”。“九界”即国界、级界、种界、形界、家界、产界、乱界、类界、苦界。它以为,只要去掉这“九界”,即可以使人类乃至众生到达美好的“大同”世界。《大同书》描绘的 “大同” 社会的蓝图大致是:在“大同”社会里,去掉了“国界”,军队和监狱都不存在了,全地球合成一个公政府,管理公共生产事业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消灭了“级界”,没有等级之分,也无种族之别,无帝王、君主、世爵、贵族,无主无奴,男女各自独立,“全世界人类尽为平等”;“家”也毁灭了,男女“婚姻之事不复名为夫妇”,儿女由公政府抚养,人们生老病死之事,“皆政府治之”;农、工、商皆归于公,人人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过着美好的物质生活,文教也很发达,人人有高度的文化教养和道德修养,社会风气优良。总之,这“大同”社会是个“至平、至公、至仁、治之至”的社会。 《大同书》坚决反对社会的阶级斗争,反对暴力革命。认为“大同”社会只能靠人们(主要是统治者和富人)扩充仁爱精神,通过自上而下逐步改良的道路来实现。 《大同书》描绘的“大同”社会,从形式上看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就内容实质来说,主要是以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诸原则,去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制度、封建家族宗法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性质。 关于《大同书》的性质和评价,学术界持有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写成这部书,目的是麻痹群众,反对民主革命;另一种意见认为,《大同书》基本反映了康有为前期的思想,它的实质是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大同”社会不过是理想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著者提出的这个 “大同” 社会理想,是对当时旧中国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科学发达的希望,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憎恨,对人权、民主的要求,具有进步的意义。 《大同书》成书后,作者对内容保密,“不以示人”,到了1913年,也仅仅取书中的甲、乙两部分在《不忍杂志》上发表。1935年作者的弟子钱定安才将《大同书》全稿交中华书局出版。1956年古籍出版社从康氏家族中借到一种抄本并参照已出的本子校订,重新出版。1959年中华书局重印。(见彩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