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手工工场 |
释义 | shougong gongchang 手工工场(卷名:外国历史) manufactury 16~18世纪西欧早期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又称工场手工业。其特点是工人以手工劳动和分工协作为基础,在手工工场主雇佣下进行生产。早在14~16世纪中叶,西方的工场手工业已在地中海沿岸某些城市以及尼德兰、法兰西、德意志和英格兰各地萌芽和成长,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16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海外贸易的扩大和毛纺织业的发展,手工工场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工场手工业从其起源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中的手工工场。其中有些是不同工种的手工业工人被一个工场主所控制,如16世纪初英王亨利八世时期的呢绒手工工场主J.温奇科姆(又称纽伯里的杰克),便是将约1000名梳毛工、纺工、织工等联合在一个工场内进行生产;也有的是同工种的许多手工业者(如制针业者)在同一工场为同一资本家所雇用,各人按工序分担一种工作,制造产品。这也是分工基础上的协作。另一种是分散的手工工场。因为呢绒业到16世纪中叶已大量转向农村,所以城市的手工工场并非都象温奇科姆的工场那样有较完整的分工。呢绒工场手工业无论在城市或农村多半是分散的,手工业工人接受包买商人的订货在自己家里劳动,而农村呢绒商和城市呢绒商则支配“家内工业”。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手工业行会与手工场主的矛盾。14世纪中叶~16世纪中叶,英国城市各种手工业行会反对城乡商人雇主的斗争持续了约 200年之久,结果商人雇主取得了胜利。英国1555年关于织工的立法,实际上有利于城市商人雇主向工业资本家转变;1575年的立法则使农村呢绒商可以自由发展。16世纪中叶以后,集中的手工业遍及采矿、冶金、玻璃制造等部门。无论分散的或集中的工场手工业,都可以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扩大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资本家得以榨取相对剩余价值。同时,工场手工业提高了劳动效率,完善了劳动工具,在物质、技术上为产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