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枯宁,Μ.А. |
释义 | Bɑkuning 巴枯宁,Μ.А.(卷名:政治学) 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акунин (1814~1876) 俄国无政府主义者。1814年5月30日生于俄国特维尔省诺沃托尔斯杰克县一个贵族家庭。1833年毕业于彼得堡炮兵学校。1836~1840年在莫斯科研究哲学。1840年赴德国,1841年在柏林大学学习。1843年后游历欧洲各地,结识了P.-J.蒲鲁东,深受其影响,开始转向无政府主义。1849年因参加德国革命和德累斯顿人民反萨克森王国的武装起义,被捕入狱。1851年被引渡回国,在长期监禁后被流放到西伯利亚。1861年逃离流放地,到达英国,宣传无政府主义。1864年后参加第一国际,因进行分裂活动被开除。1876年7月1日病逝于瑞士伯尔尼。主要著作有《革命问答》 (1869)、《上帝与国家》(1870~1871)、《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1873)。 巴枯宁认为,自由是个人的绝对权利,是道德的唯一基础,无自由即无幸福。国家按其性质来说,必然是对外实行侵略,对内庇护特权阶级,剥削人民劳动的暴政独裁工具。有国家必然有统治,有统治必然有奴役,有奴役即无自由。他主张立即摧毁和破坏一切国家,只有国家的消灭才有资本、剥削和奴役的消灭。他提出要摧毁国家必须不断地进行暴动,由个人坚强意志领导的密谋团体组织全民暴乱是推翻资本主义的唯一途径。巴枯宁虽然认为农民是无政府主义的社会基础,但把流氓无产者看作暴动的主要力量,认为在他们身上包含着未来社会革命的全部智慧和力量。他把未来社会描绘成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状态。他反对一切权威、社会立法和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拒绝进行政治斗争,主张个人和社会的绝对“自治”。他的信条是“自由即至善”。 巴枯宁的主张19世纪在瑞士、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广泛传播,对现代西方无政府主义思潮也有一定影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