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八分 |
释义 | bɑfen 八分(卷名:语言 文字)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又称楷隶,指东汉中期出现的新体隶书。字形方正,有规整的波势、挑法,横划起笔顿抑,终端上扬,所谓“蚕头”、“燕尾”。这种书体庄严典雅(见图)。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书写 7种经书,刻石立于太学,成为东汉晚期的标准书体。隶书从此向真书过渡,汉字的方块形象,也就由八分书奠定了基础。(见彩图) 八分的名称始见于魏,历代说解纷纭。《古文苑》所录闻人牟准《魏敬侯碑阴文》明确记述魏文帝《受禅表》是卫觊著文并用八分书写的。这块表石现存许昌,书体与洛阳出土的蔡邕书《熹平石经》残石上的书体相同。关于这种书体的形成年代,蔡邕《劝学篇》说:“上谷王次仲初变古形”,六朝书家有“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灵帝时,王次仲饰隶为八分”等说法。所谓“初变古形”和“以古书方广, 少波势”所指的是什么?现在有了甲骨文、金文和秦汉简牍等考古资料,可以看出汉字在演变的过程中,字的形体是从竖长到扁宽又到方正的,笔势是从无波和大波又到规整的波势的。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和早期的汉隶都属竖长型,西汉中期隶书发展成扁宽型,东汉中期才出现了方块字的形象。从甲骨文到秦隶都没有波势,西汉中期以后,波势在扁宽的形体中逐渐发展到放纵的地步,东汉中期才开始收敛成适度的工整波势。唐代人看不到出土的古文字,不能理解“初变古形”和“古书方广,少波势”里的“古”是指中期的汉隶,“方广”就是扁宽,“少波势”是说没有像八分书那样规范的波势。唐代张怀瓘《书断》把“古”和“少波势”当做指篆籀之无波,而且纠缠关于王次仲是秦始皇时的仙人的传说,竟作出“八分已减小篆之半,隶又减八分之半,……故知隶不能生八分矣”,以及“楷隶初制,大范几同,故后人惑之,学者务之。盖其岁深,渐若八字分散, 又名八分”等说法,又把汉末到东晋的一些真书列入八分的妙品或能品。 一千多年间关于八分的误解,《书断》实开其端。 宋代周越《古今法书苑》又有所谓蔡文姬说“臣父造八分,割程隶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的话。这句话是从什么地方抄录的,不得而知,却更增加了混乱。唐宋至今,有从八字的字形、从分字的字义等方面所作的说解,以及八分是指字的大小的尺度说,都属傅会。“字方八分”当是说字的高度有小篆的八分而成方形。八分成为正式书体的年代,有《熹平石经》为证,王次仲始作楷法的年代,从有年号的汉简看,当在东汉中期。由于王次仲作楷法,使这种书体的传授有章法可循,所以后世以称八分为楷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