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公债
释义 gongzhɑi
公债(卷名:经济学)
public debt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举借的各项债务。一个国家的债务称为国家公债或国债。是国家信用。
  沿革  政府举借债务,由来已久。中国东周末期,周赧王曾高筑债台以躲避商人索债。在中世纪的欧洲,王室借贷的事情也屡见不鲜。但那时候的借贷,还只是君主的私人信用,与近代的公债是有区别的。
  近代的公债,是信用制度发达的产物,是以国家的信用为依据的。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大量的闲置资金通过信用制度和金融市场进行融通调剂,这时候才有大量募集公债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政府公共支出迅速膨胀,执政者为避免过多增加税收引起纳税者不满,往往采取举债办法以为挹注,又有了大量募集公债的必要性,由此使国家信用不断发展。
  类别  公债按照借款对象不同可以区分为内债和外债;按偿还期限长短可以区分为长期公债和短期公债;按有无利息及奖金可以区分为有息公债、无息公债和有奖公债。此外,按有无担保可以区分为有担保公债(担保品有黄金、外汇、矿山、铁路、邮电以及关税、盐税等)和无担保公债。
  内债  又称国内公债,是国家在国内举借的债务。一般采取国家发行有固定票面额的公债券的办法募集,属于国家和公民的借款关系。内债的募集不增加本国的国民收入,内债的归还不减少本国的国民收入。但是通过公债的举借和偿还发生了收入的转移,使有些人增加收益而有些人增加负担。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公债,成了资本积累的杠杆之一。当资产阶级政府要增加开支而在举债和增税之间选择时,总是采取举债的办法。但是公债的还本付息最终要靠税收来支付,近代赋税制度成了国债制度的必要补充。
  外债  国家在国外举借的债务。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史看,往往因本国游资有限,内债不敷需要,而向外国借债。外债不同于内债,借款时增加了本国当年可使用的国民收入总额,还款时减少了本国当年可使用的国民收入总额。纯粹消耗性的外债如军费、行政费等是有害的。用于经济建设的外债要看使用效果,效果好则加速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偿还能力;效果差将无力偿还,则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借外债必须适度,一般认为外债的还本付息额不能超过出口总额的20%或30%。外债过多,超过了偿还能力会使国家成为债务奴隶,甚至有可能损害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
  中国近代的公债  中国募集内债,始于清朝。1894年,清政府为应付甲午战争军需,举办“息借商款”,印发债券。这是中国举办国内公债的滥觞。1898年又发行昭信股票,1912年发行爱国公债。中华民国成立后,财政入不敷出,把募集公债作为弥补预算赤字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采取高利率(年息八厘)、高折扣(按票面额的80%乃至60%收款),购买债券者所获实利远远超过产业利润,社会游资尽为公债所吸收,工商业缺乏投资,致使经济发展陷于停滞。政府举债是用于维持统治机构和浩繁的军费,很少用于经济建设。结果是毫无偿债能力,只能用新债券换回旧债券维持。以后强行以纸币代替银元流通,印钞票比公债更加方便,才减少了公债发售。从1937~1949年实行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往昔的公债成为废纸,使得持有债券的企业和个人蒙受了极大损失。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中国举借的外债绝大多数都用于军政费用:①有的是用于镇压革命,如清朝政府于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回民的农民起义,多次举借过外债;国民党政府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运动,举借过60多亿美元的外债。②有的是用于战争赔款,如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索要赔款2.3亿两白银,八国联军之役索要庚子赔款4.5亿两白银,不得不借外债以偿付。③有的是用于维护政权或用于军阀混战,如1913年英、德、法、日、俄五国银行团支持袁世凯的善后借款,1933年美国支持蒋介石的棉麦借款,还有地方军阀借的外债都属于这一性质。这些外债分别以关税、盐税、铁路、邮电、矿山为担保,有各种奴役性条款,权利外溢,国家政治也受到外国政府的控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于1950年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当时物价尚未稳定,规定债款折算为实物,届期按这些实物的市价偿还。1954~1958年又连续几次发行经济建设公债,物价业已稳定,不再折实计算。1959年停止发行国内公债,并于1968年全部还清了过去国内公债的本息。在1958年以后的22年时间里没有利用国内公债这种筹集资金的形式。1981年起又逐年发行国库券。中国发行的国内公债主要用于国家经济建设,它的还本付息来源于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积累;国家发行公债以不降低群众生活水平为前提,作为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手段;发行公债可以平衡财政收支,回笼货币,稳定经济,稳定物价,使人民得到好处;劳动人民认购公债是支援国家建设的爱国行为,也是储蓄的一种形式。
  建国之后,中国本着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精神,按照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既向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以援助他们发展经济,又使用一些外债以加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利用外资,使用了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使用了外国商业银行提供的自由外汇贷款,还在国外债券市场发行债券。中国贷款给外国不提出任何附加的政治条件,借外债也不接受任何附加的政治条件。中国借来的外债用于各项建设事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