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真唯识量
释义 zhenweishiliang
真唯识量(卷名:哲学)
  中国唐代僧人玄奘提出的佛教用语。又名“唯识比量”。“量”,人的认识;“比量”,推理所得的认识。“真唯识量”是唯识宗关于事物不能离开“识”而独立存在的真理性认识。
  玄奘在印度游学时,有小乘正量部师般若毱多撰《破大乘论》七百颂,指斥唯识理论的自相矛盾:色即不难于眼识,又难于眼识。他把论文呈给戒日王,要求与唯识学者辩论。当时唯识学者中唯玄奘自告奋勇出面应战。他为此写了《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真唯识量”是其核心内容。其论证式是:
  宗:真故极成色,定不难于眼识;
  因: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
  喻:犹如眼识。“宗”,论题。“因”,论据。“喻”,论证。在一般情况下,这个比量不能成立,因为在“因”支加了“自许”。“自许”就是自已认为或自宗认为。论证的理由必须是共许的,不能以自宗的是非为是非。但在特殊情况下,这个比量则是可以成立的。其基本思想是,唯识学派主张的色(视觉对象)有两种:定不难于眼识的是“相分色”,即事物依感官而变现的影像不能离开眼识而存在;定难于眼识的是“本质色”,即事物的自体,非是感官所能直接感觉的。“自许初三摄,眼(眼根)所不摄故”的色是“相分色”,是定不难于眼识的。戒日王十分重视玄奘的论点,特地为玄奘举办18日无遮大会,公开辩论,结果无人反驳,从而将正量部的说法压服了。这是玄奘对因明学的贡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