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鸿章
释义 Li Hongzhɑng
李鸿章(1823~1901)(卷名:军事)
  中国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晚清军政重臣。字少荃,合肥人。道光进士。咸丰三年(1853)在原籍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八年,赴江西入曾国藩幕府。十一年冬,奉命赴皖北募勇。他以淮南团练为基础,仿湘军营制,编练成淮军。次年率部赴上海,升江苏巡抚,在英、法、美侵略者的支持下,大量购置洋枪洋炮,雇用外国军官,装备和训练淮军,与太平军作战。伙同英国军官C.G.戈登为头子的“常胜军”,采取先剪枝叶、后图根本的作战方针,先后夺占苏(州)、常(州)一带,配合和保障湘军攻陷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今南京)。他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即在上海、苏州创办小型洋炮局,仿西法制造炮弹。同治四年(1865)署两江总督,将原办洋炮局分别合并扩充为江南制造总局和金陵制造局,依靠进口原料,雇用洋匠,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制造枪炮、弹药、轮船,用新式武器装备清军。五年,继曾国藩为钦差大臣,赴山东、河南一带“剿捻”。在承袭曾国藩“剿捻”方略的基础上,提出了“扼地兜剿”的方略,部署重兵,先守胶莱河,继扼运河,于山东、江苏间镇压了东捻军。七年,又在陕甘总督左宗棠等配合下,集中十余万清军,在直隶(约今河北)、山东间镇压了西捻军。九年,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参与掌管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利用海关税收购买外国军舰,修造旅顺口、威海卫军港,同时在天津、大连、威海分别设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和水雷学堂,并抽调军官赴德国学习,仿欧式练兵,于光绪十四年(1888)编练成北洋海军。李鸿章对外主和议。十年(1884),中法战争中,他主张“乘胜而收”,与法国订立了《中法天津条约》。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中,他幻想“以夷制夷”,避战求和,导致陆军惨败和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以全权代表身份赴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他主张镇压义和团,支持“东南互保”,后被任命为全权大臣,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不平等的《辛丑条约》。次年九月病死。谥文忠。遗著辑为《李文忠公全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4: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