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罗马尼亚政党
释义 Luomɑniyɑ zhengdɑng
罗马尼亚政党(卷名:政治学)
political parties in Romania
  罗马尼亚于 19世纪 60年代后期出现政党。1948~1989年实行罗马尼亚工人党(后改称共产党)执政的一党制。1989年起实行多党制。
  沿革  罗马尼亚最早的政党是1867年成立的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保守党。1875年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自由党出现后,形成由保守党和国家自由党轮流执政的两党制。在1875~1919年间,保守党执政14年,国家自由党执政30年。1922年,保守党因内部斗争自行瓦解。1881年5月,在特兰西瓦尼亚地区成立了一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罗马尼亚民族党,该党于1892~1894年领导了备忘录运动,在1919年11月大选中获得议会多数席位,成为主要执政党之一。
  罗马尼亚工人阶级的政党产生于19世纪末。1893年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的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工党成立。1899年因部分领导成员脱党而自行解散。部分党员于1910年建立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1918年改名为罗马尼亚社会党。1921年 5月,罗马尼亚社会党转变为罗马尼亚共产党,并加入第三国际。同年 6月,部分社会党领导人另成立社会党联盟。1927年 5月,在社会党联盟的基础上,成立了社会民主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民主党曾同罗马尼亚共产党建立工人统一阵线组织,参加了1944年8月23日武装起义。此后,社会民主党左翼与罗马尼亚共产党一起同社会民主党右翼进行斗争。1948年 2月社会民主党与罗马尼亚共产党合并,改称罗马尼亚工人党。
  1918年12月代表富裕农民利益的农民党成立。1926年,农民党同民族党合并组成国家农民党,主要代表中产阶级、城乡小资产阶级和部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1928~1933年间多次执政,曾镇压工人运动。1944年6月,国家农民党和国家自由党加入由罗马尼亚共产党倡议建立的民族民主同盟,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斗争。1944年8月23日武装起义后,国家农民党反对进行根本变革,拒绝接受民族民主阵线纲领,成为国内反动派的主要支柱,于1947年被解散。国家自由党也于同年宣布停止活动。
  1948~1989年,罗马尼亚只有罗马尼亚工人党(后改为共产党)一个政党,并由该党长期执政。1989年12月,国内政局变化,以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N.齐奥塞斯库为首的政权被推翻,罗马尼亚共产党自行停止活动。救国阵线委员会接管政权,并宣布实行多党制。此后,代表各种政治主张的政党纷纷成立,到1990年 5月大选前,登记注册的政党达100多个,其中主要的有救国阵线、国家农民-基督教民主党、国家自由党、罗马尼亚匈牙利族民主联盟、社会民主党等。5月大选后,救国阵线成为议会中第一大党而组阁执政。
  主要政党  罗马尼亚的主要政党有:
  罗马尼亚共产党  1921年5月8日由罗马尼亚社会党改组而成。1924年 4月被资产阶级政府宣布为非法,转入地下活动。同年 9月罗共“三大”提出,党的最终目标是推翻剥削阶级,由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一起夺取政权。1931年12月,罗共“五大”制定了关于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统治并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总路线。30年代,罗共领导人民进行争取民主权利,保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建立反法西斯人民阵线和反对国家法西斯化的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组织和领导反对军事法西斯独裁,促使罗马尼亚退出反苏战争和参加反希特勒同盟的斗争。1944年 8月23日组织武装起义,推翻法西斯军事独裁统治,建立了人民政权。194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制定了恢复国民经济、进行民主改革、实行国家工业化、巩固党的团结和加强工人阶级队伍统一的纲领。会议选举G.乔治乌-德治为党中央总书记。1948年 2月罗共“六大”决定,罗马尼亚共产党同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合并,改名为罗马尼亚工人党。“六大”党章规定,党的最终目标是消灭任何形式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乔治乌-德治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从1955年起,该党每5年召开1次代表大会,制定党的对内对外政策的总路线,讨论批准新的五年计划和远景规划。1960年 6月该党“八大”宣布罗马尼亚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已经建立,开始进入完成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65年 7月该党“九大”指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已在城乡取得了彻底胜利,今后的任务是巩固社会主义建设和加强物质技术基础。大会决定恢复罗马尼亚共产党的名称,选举齐奥塞斯库为党的总书记。1969年8月罗共“十大”指出,罗马尼亚从1971年起进入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新阶段。1974年8 月罗共“十一大”通过了《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和罗马尼亚向共产主义迈进的纲领》。1979年11月罗共“十二大”强调大力开展科技革命和实现新农业革命。1984年11月罗共“十三大”重申继续执行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方针。1989年11月罗共“十四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年12月,齐奥塞斯库政权倒台,罗马尼亚共产党自行停止活动。
  救国阵线  1989年12月22日齐奥塞斯库政权垮台后,成立了包括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在内的救国阵线委员会。它作为大选前的国家临时最高权力机构,接管了政权。12月25日,I.伊利埃斯库当选为救国阵线委员会主席。1990年2月6日,救国阵线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组织登记注册,在同年 5月的大选中获胜,成为执政党。伊利埃斯库当选为罗马尼亚总统。
  救国阵线在其纲领中提出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三权分立、废除国家领导职务终身制;主张在民主、自由和尊严的价值基础上改造罗马尼亚社会,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民主的并能保障公民福利的国家;提出以有效益的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取代集中的经济作为经济改革的总目标;宣布奉行广泛对外开放、睦邻、同各国人民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遵守国际条约和义务;宣布与共产主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彻底决裂,抛弃任何反民主、反人道的极权思想和实践。1991年 3月,救国阵线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救国阵线是一个现代的、中间偏左的社会民主党,遵循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原则。
  救国阵线在1990年 4月召开的首次全国代表会议上,选举伊利埃斯库为主席。5月大选后,伊利埃斯库不再任主席。1991年 3月,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P.罗曼成为全国领袖,I.A.斯托伊夫任执行主席。救国阵线的机关报是《今日》。
  国家农民-基督教民主党  1989年12月22日由国家农民党和基督教民主党合并成立。其纲领在政治上提出,在罗马尼亚建立多元化的民主宪政制度,建立法治国家,实行三权分立;保障人权、舆论、言论自由,阻止在罗恢复极权主义或专制制度。经济上主张向市场经济过渡,实行自由竞争;把农民的土地和财产逐步归还给农民。1990年 5月大选,该党在参、众两院中均获得 2.5%的选票。同年 6月后,该党因内部派系斗争发生分裂,派生出独立的国家农民-基督教民主党、国家农民党和国家基督教民主马尼乌-米哈拉凯政治路线党。该党主席C.科波苏(1990年起)。机关报为《正义》(日报)。
  国家自由党  重建于1990年 1月。前身为1875年建立的国家自由党。该党纲领强调,反对共产主义政权,恢复议会制;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放弃集中的计划经济,实行自由市场机制。1990年5月大选时,该党分别以6.89%和6.31%的选票进入参、众两院。大选后,该党宣布不参加由救国阵线组阁的政府,但参加议会,表示要做一个建设性的反对派。该党主席R.肯比亚努(1990年起)。机关报为《未来》(日报)。
  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  建于1990年 1月,自称前身为1893年建立的社会民主工党。该党主张实行政治多元化,所有政党权利平等,自由选举;经济上主张放弃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改革整个国民经济。在1990年 5月大选中,在众议院仅获两个席位。该党主席S.古内斯库(1990年起)。机关报为《光明》。
  罗马尼亚匈牙利族民主联盟  1990年初成立。它声称不从属于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是一个代表和捍卫罗马尼亚的匈牙利少数民族的利益的组织。它在纲领中声明,支持国内一切为实现民主和建立新社会而提出的政治纲领,要求匈族人与罗族人享有平等权利,认为确认和保证少数民族的个人和集体的权利是罗马尼亚民主的支柱,并认为这些权利不是特权,并不损害罗马尼亚的独立和国家主权。在 1990年 5月大选中, 分别以 17.49%和10.08%的选票进入参、众两院,成为议会中第二大党。该党主席D.杰扎(1990年起)。机关报为《埃尔德伊新闻》。
  社会主义劳动党  1990年11月16日,部分原罗共党员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决定在新基础上重组罗共,改名为社会主义党,并与1990年初成立的劳动民主党合并,改称社会主义劳动党。该党明确表示它是左派党,为建立一个实行社会与民族正义、自由和人道尊严、提倡民族的基本价值的社会而斗争;在思想上和组织上同齐奥塞斯库的极权主义彻底决裂;主张政治多元化、三权分立;提倡社会市场经济,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逐步实行私有化,提倡广泛的对外开放政策,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进行协作与合作;主张与社会党国际、与欧洲和其他各洲的社会党及工人党建立合作关系;承认1990年 5月大选选出的国家机构,并与其进行建设性的合作。该党主席I.维尔德茨(1990年起)。机关报为《社会主义者》(月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