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比利时戏剧
释义 Bilishi xiju
比利时戏剧(卷名:戏剧)
Belgian Drama
  1830年比利时独立前,戏剧不发达,很少专业剧作家,也缺乏职业剧团。1698年兴建的莫内剧院,基本上由外国剧团巡回演出。独立后在政府鼓励下,民族戏剧逐渐发展起来。首都布鲁塞尔和各地陆续建起一些新剧院,但大多用法语上演,佛兰芒语戏剧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最初出现的一批浪漫主义剧作家,写出不少历史剧,鼓舞了比利时人的爱国热情。P.努瓦耶(1806~1846)的散文剧《巴伐利亚的雅克琳》1834年在莫内剧院演出获得成功,后又发表《西梅翁》 (1836)。E.瓦康(1819~1861)1841年也在该剧院演出3幕诗剧《朗塞的神甫》,接着又写了《安德烈·谢尼埃》(1844)等 3部诗体历史剧。 真正以比利时历史题材写作的剧作家是 S.波特万(1818~1902)和J.纪尧姆(1825~1900)。前者相继演出剧本《雅克·德·阿特韦尔德》(1860)、《乞丐》(1867)、《鲁本斯的母亲》(1877)。后者最初发表了几出喜剧,后改写历史剧,5幕诗体历史剧《斯特吕昂塞》(1861)是其代表作,写一个政治家的生涯,充满浪漫的悲剧气氛。


  19世纪90年代初,比利时兴起了象征主义戏剧。诗人C.V.莱尔贝格(1861~1907)的3幕神秘剧《预感者》(1892)开其先河。代表剧作家是M.梅特林克(1862~1949)。他的剧本《青鸟》等具有浓郁的抒情性。诗人┵.维尔哈伦(1855~1916)写了 4部剧本。 4幕剧《黎明》(1904)歌颂一位护民官,风格比较粗犷;《修道院》(1900)揭露宗教界的虚伪和肮脏;历史剧《菲力浦二世》(1901)写16世纪西班牙宫闱斗争,鞭挞镇压尼德兰革命的暴君;诗体悲剧《斯巴达的海伦》(1912)类似于古典悲剧。诗人G.罗登巴赫(1855~1898)写有独幕诗剧《面纱》(1894)。“青年比利时”派诗人I.吉尔金(1858~1924)著有表现历史人物的《萨瓦纳罗尔》、《埃格蒙特》和表现1902年彼得堡起义的《俄国大学生》等剧。V.吉尔(1867~1950)写了神话剧《这只是一场梦》、《牺牲》。F.昂塞写了诗剧《维特的学校》、《万事如意》、《追加遗嘱》。H.莫贝尔(1862~1917)写了分析人物内心生活的《少女研究》、《根》、《水和酒》。G.范聚普(1869~1955)写了近15部剧本,其中揭示金钱腐蚀作用和乱伦的有《孩子》、《你的父母》;宣扬责任、牺牲、乐观的有《阶段》、《播种》、《力量》等。受范聚普影响的作家G.朗西写了剧本《最后的胜利》(1921)和几部独幕剧,赞扬对粗野本能的克制。女作家M.迪泰梅(1882~ )写了《怪物之家》(1913)、《爱神庙》(1922)等。
  20世纪初比利时诗剧的代表作家是 P.斯帕克(1870~1936),他的喜剧《卡吉》(1908)宣扬了热爱祖国的思想。另一个诗剧作家F.博德松发表了一出揭露世态炎凉的《百万富翁皮埃罗》,接着又写了大型喜剧《弗朗索瓦·拉伯雷修士》和《佩托王朝廷》。此外,F.克鲁瓦塞(1877~1937)创作了一些轻松的喜剧。H.基斯特梅克(1878~1935)发表了几出关于爱情的戏,如《本能》、《创伤》、《情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利时佛兰芒语作者L.斯里琴斯(1861~1946)的剧本反映了冷酷的现实,如《偷猎者》(1899)、《渔夫的名誉》 (1901)。C.布伊斯(1859~1932)的剧本具有自然主义的风格,如《范·帕梅尔一家》(1903)、《第十二夜》(1903)。A.赫根斯里特(1866~1964)的剧本《斯塔卡德》(1897) 写一个哈姆雷特式的为父报仇的故事。此外,著名作者还有历史剧作者C.费尔斯赫夫(1874~1950)、心理分析剧作者M.萨布(1873~1938)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布鲁塞尔建立了马莱剧院(1922)及一些专业剧团,进一步推动了戏剧创作。最初,F.克罗梅兰克(1885~1970)的闹剧流行一时,代表作是讽刺嫉妒心理的《慷慨的乌龟》(1920)。H.索马涅(1891~1951)的风格和克罗梅兰克有相似之处,著有《乱蹦乱跳的舞蹈家们》(1926)、《玛丽夫人》(1928)等。代表作是闹剧《另一个救世主》,1923年由吕尼埃-波埃在公园剧场演出。诗人C.孔拉迪(1893~1957)在1926~1935年间写了一系列剧本,如《哈姆雷特》(又名《道德的胜利》)、《无法无天的普罗米修斯》(又名《人类的幸福》)等,既有悲剧也有闹剧。
  为了鼓励剧作者用佛兰芒语创作,O.D.格鲁伊特于1920年创办佛兰芒人民剧院。佛兰芒语作者H.泰尔林克(1879~1967)成为表现派戏剧的先驱,他的剧本《慢镜头影片》(1922)借用电影手法同时表现一对想跳河自杀的年轻夫妇的现在和过去。他还写有剧本《没有身体的人》(1925)和《绞架上的喜鹊》(1937)。G.马唐斯(1883~1967)的讽刺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如《来自天国的莱彻》(1919)、《大鼻子》(1925)、《天堂的乞丐》(1932,已改成为电影)等。
  两次大战之间,创作量最为丰富的法语剧作家是M.de盖尔德罗德(1898~1963)。他陆续发表了《大露天赈济游艺会》等50多部剧本,有的曾由佛兰芒民间剧团巡回演出。他把现实和幻想交织在一起,风格奇特怪诞,吸收了电影技巧,采用了表现主义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剧本引起欧美一些国家的注意。H.克洛松(1901~1982)不仅是戏剧史家,也写了不少剧本,《莎士比亚,或奇遇的喜剧》(1938)、《火的考验》(1944)、《博吉阿》(1945)等,大都具有神话和传奇色彩。


  1943年C.艾蒂安建立了布鲁塞尔之幕剧院。同年该剧院演出G.西昂(1913~ )的《以弗所妇女》,接着又演出《鲁莽者夏尔》(1944)和《亲爱的贡扎格》(1947)。西昂还写了《中国公主》(1951)、《帕默拉的箱子》(1955)等,剧作介于荒诞和真实、嘲讽和严肃之间。
  诗人C.贝尔坦(1919~ )的《求婚者们》(1947)和《唐璜》(1948)系根据古老传说改编。1966年发表的《幸福王》是一部闹剧。
  与克罗梅兰克的戏剧风格类似的剧作家还有J.莫甘(1921~ ),他的《给人人吃饱》1950年演出获得成功。F.马尔索(1913~ )也喜欢创作严肃的闹剧,并富有独创性。代表作《蛋》(1956)写一个学徒如何被社会败坏。
  P.维朗斯(1912~ )创作丰富,剧本有现实和梦幻相结合的特色,如《熊皮》(1951)、《屋中雨》(1962)、《朦胧的城市》(1966)、《奥斯汤德的镜子》(1974)等。
  J.西格里(1920~ )的剧本《可怜可怜维奥莱特》(1953)等演出受到欢迎。
  反映当代生活的还有R.卡利斯基(1936~ )写自行车赛冠军之死的剧本《斯康达隆》(1970),P.弗勒博(1952~ )的《橙色记事本》(1972),J.卢韦(1934~ )的《回头见,兰先生》(1972)、《在瓦隆区谈话》(1977)等。
  当代佛兰芒语剧作家H.克劳斯(1929~ )写有20部剧本,如社会问题剧《星期五》(1969)、《家》(1975),残酷剧《复仇!》(1968)、《菲德拉》(1980)。此外著名剧作家还有先锋派剧作家P.斯泰克斯(1925~ )、荒诞派剧作家T.布鲁林(1926~ )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9: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