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尚昆
释义 Yɑng Shɑngkun
杨尚昆(1907~1998)(卷名:军事)

  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军事家。1907年5月25日生于四川省潼南县双江镇。1924年在成都参加社会科学读书会,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入上海大学学习,从事学生运动。年底赴苏联莫斯科,入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回国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部长、中共党团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参与上海工人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
  1933年1月,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共中央局党校副校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第 3军团政治委员。1934年,被选为中共第六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长征初期,与军团长彭德怀指挥第 3军团,突破国民党军封锁线,渡过湘江,于界首阻击敌军,掩护中央纵队和后续部队渡江。1935年1月,参加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之后与彭德怀率部北渡赤水、攻占娄山关、再克遵义城,协同第1军团歼灭大量反扑之敌,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利。第一方面军与第四方面军会合后,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拥护中央北上抗日战略方针,随右路军北上。是年 9月,第1、3军组成陕甘支队,他任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到达陕北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总部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1936年12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直罗镇、东征和山城堡诸战役。1937年 4月,曾向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加强红军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必须使党的组织在红军中成为坚固的堡垒”,提高部队政治素质,加强基层和政治机关建设。
  1937年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书记,1938年11月任书记,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根据地建设的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放手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建立和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同时创办中共北方局党校,培养军政干部。协助朱德、彭德怀领导华北抗日游击战争,挫败日伪军的“扫荡”、“清剿”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巩固和扩大华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后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
  1945年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秘书长、中央外事组副组长。1947年春,兼任中央警卫司令员,组织中央和军委机关安全撤离延安。后任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副书记,与书记叶剑英统筹后方工作。1948年 3月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副秘书长,协助周恩来等处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副秘书长。领导建立和健全中央直属机关的组织和工作制度,为中央制定和贯彻各项方针政策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和组织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诬陷迫害。1978年起,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广东省副省长、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广州市委第一书记等职。1981年7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兼秘书长,翌年9月起任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1983年 6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协助军委主席邓小平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建设的一系列新问题。领导改革军队体制和干部制度,调整配备领导班子;加强院校建设,加速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立和健全军队建设的各项根本制度。强调加强军事训练和军事科学研究,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后勤建设,提高部队在现代化条件下的协同作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作了深入探索,促使军队在精兵合成、提高战斗力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曾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79年增补),第十二、第十三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曾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1987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1988年 4月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1998年9月14日在北京逝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