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振宁
释义 Yang Zhenning
杨振宁(卷名:物理学)
Chen Ning Yang (1922~  )
  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 9月22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今合肥市)。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他的群论知识得益于杨武之。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密的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包括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的规范理论、……)打下了基础。杨-密耳斯场方程最近被数学家S.唐纳森引用,获得了拓扑学上的重大突破。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方面的另一项杰出贡献是: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因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宇称守恒, 则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 K介子。但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是同一种介子。──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第一次。
  在粒子物理学方面, 杨振宁的其他贡献包括:费密-杨模型(1949), 与李政道合作的关于二分量中微子的理论(1957),与李政道和 R.奥赫梅合作的关于C(电荷共轭变换)和 T(时间反演变换)不守恒的分析(1957),与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1959)和关于 W粒子的研究(1960~1962)。与吴大峻合作的Cp(宇称)不守恒分析(1964),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论(1974),与吴大峻合作的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1975),与邹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论(1967~1985)等。
  在统计力学方面,杨振宁的贡献包括:二维伊辛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1952),与李政道合作的关于相变的理论(1952),与杨振平合作的关于数种模型的严格解(1966~1969)等。
  在凝聚态物理方面,杨振宁的贡献包括:与N.拜尔斯合作的对磁通量量子化的解释(1961),非对角长程序观念(1962)等。
  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杨振宁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