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现代华侨报刊
释义 xiɑndɑi Huɑqiɑo bɑo-kɑn
现代华侨报刊(卷名:新闻 出版)
contemporary press of overseas Chinese
  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海外华侨主办的、以当地华侨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华文报刊,经历了 3个阶段:1918~1941年是大发展阶段;1941年12月至1945年 8月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受到严重挫折;1945年 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重新得到发展。
  大发展阶段  20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和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派纷纷在海外创办报刊,围绕革命与改良展开激烈的论战,促使华侨报业一度发展很快。辛亥革命后报刊数目有所减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由于华侨人口稳步增加,教育逐渐普及,尤其是华侨经济力量迅速增长,华侨报刊大批出现,再次得到发展。这个时期,华侨90%聚居在南洋(东南亚)地区,绝大多数华侨报刊在这个地区刊行。在东半球,由日本、新加坡、马来亚、暹罗(今泰国)、缅甸、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扩展至沙捞越、越南、印度、印度洋中的毛里求斯岛、非洲南部和西欧 ;在西半球 ,由美国 、夏威夷、加拿大 、古巴、秘鲁扩展至墨西哥、巴拿马和牙买加。
  商业性华侨报纸大量出版 20世纪20年代是商业性华侨报纸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创办这类报纸的代表人物是著名侨领陈嘉庚和胡文虎。陈嘉庚于1923年9月6日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商报》。胡文虎于1923年11月 5日在仰光创办《缅甸晨报》,1929年 1月15日在新加坡创办《星洲日报》,1935年 9月11日在新加坡创办《星中日报》,连同后来在香港、槟城、曼谷等地创办的带“星”字头的华文报纸,组成星系报业集团。《南洋商报》和《 星洲日报 》后来发展成为海外最有影响的华侨大报。这10年间创刊的著名商业性侨报还有 : 1921年在巴城(今雅加达)出版、由洪渊源任社长的《新报》,同年由陈允洛、许麾力在仰光创办的《仰光日报》,1922年于以同在马尼拉创办的《 华侨商报 》,同年在泗水出版、由叶世昌任社长的《大公商报》,1925年吴重生在马尼拉创办的 《新闽日报》, 1928年熊幼霖在曼谷创办的《华侨日报》等。
  此外,比较有影响的还有槟城《南洋时报》 (1920)、《华侨日报》(1920),吉隆坡《中华商报》(1925),古晋《新民日报》(1927),曼谷《国民日报》(1927),堤岸《群报》(1925)和《中国日报》(1930)等。
  这些报纸大量报道华侨社会商业、经济和学校、社团等活动,重视刊载祖国和家乡的消息,并且大量刊登广告。对于促进华侨经济的发展,密切祖国与广大华侨的联系,提高华侨的文化知识水平,发扬华侨爱国爱乡的传统,反映华侨的愿望与要求,促进华侨社会的团结与进步,发挥了很大作用。
  政治性华侨报刊的涌现 在20年代,海外也出现了一批政治性华侨报刊。多数是中国国民党各地支部主办的,少数是中国共产党组织以及华侨或留学生社团创办的 。其中著名的有:1921年在巴城创刊的《天声日报》,1922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创刊的《醒华日报》,1927年在旧金山创刊的《国民日报》。此外,在法国巴黎有:1922年8月 1日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创办的《少年》(《赤光》)月刊(1924年2月改名《赤光》,半月刊),同年12月国家主义派创办的《先声周报》和1923年中国国民党驻法国总支部主编的《国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翌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华侨普遍关心国事,侨报销数增加,新报刊陆续问世。据不完全统计,1933年仅南洋(东南亚)一带,就有华侨日报32家。
  30年代创刊的华侨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有:新加坡的《星洲日报半月刊》(1938)、《 南洋周刊 》(1938),槟城的《现代日报》(1936)、《现代周刊》和《星槟日报》(1939),吉隆坡的《 马华日报 》(1937),曼谷的《民国日报》(1932)、《 曼谷日报 》(1935),堤岸的《民报》(1931)、《 全民日报 》(1938)和加尔各答的《印度日报》(1933)等。
  此外,1933年中国国民党驻法国总支部在巴黎创办了《三民导报》。1935年 5月,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巴黎创办了《救国报》(同年12月9日改名《救国时报》 )。
  华侨报刊的抗日宣传 在抗日战争前夕和战争初期,海外华侨报刊不论政治背景如何,都为抗日救国大声疾呼。在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阴谋与暴行,激发华侨爱国热情和动员华侨支援抗日战争等方面,大多数华侨报刊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遭受挫折的时期  1941年12月 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几个月内,日军侵占了马来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荷属东印度群岛、缅甸等地。当地绝大多数华侨报刊被封闭,大批爱国华侨新闻工作者被捕入狱或惨遭杀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东南亚广大地区只有日军控制的11家华文报纸公开发行 。它们是 :新加坡《昭南日报》、吉隆坡《兴亚新报》 (后改名《马来新报》 )、槟城《披南日报》、怡保《霹雳新报》、古晋《久镇日报》、仰光《正谊报》、西贡堤岸《新东亚报》、巴城《共荣报》、马尼拉《 华文马尼拉新闻 》、曼谷《中原报》和《泰华商报》。
  这一时期,只有未遭战火的南北美洲、印度、非洲南部和毛里求斯等地原有华侨报刊继续出版。美国纽约则有 3家新的华文日报发行,它们是1940年7月8日创刊的《美洲华侨日报》、1943年4月9日创刊的《纽约新报》和同年创刊的《美洲日报》。
  蓬勃兴旺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0多年间,出现了规模空前的华侨报刊大发展局面。在东南亚各地 ,战火刚平息 ,战时秘密出版的报纸,如马来亚《战友报》和《民声报》、菲律宾《华侨导报》、泰国《真话报》、《反攻报》和《中国人报》等立即公开发行。原有各种报纸、期刊纷纷复刊。更有一批新报如新加坡《中国报》、《新民主报》、《南侨日报》,仰光《中国日报》、《人民报》,巴城《 生活报 》,棉兰《自由报》,曼谷《全民报》等陆续创办。其中《南侨日报》创刊于1946年11月21日,由胡愈之、张楚琨、李铁民协助陈嘉庚创办。该报虽然只出版了 3年零10个月,但对团结动员广大华侨,保卫祖国的和平民主和维护华侨利益,起过巨大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1945年 9月至1959年,东南亚地区12个国家先后出现过159种华文日报、177种期刊。连同南北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及东北亚等28个国家和地区 ,共出版过华文日报200种左右 、期刊220种以上。虽然其中不少报刊存续时间不长,但同一时期存在的数目如此之多,则使其成为中国和世界新闻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20世纪60年代以后,华侨报刊发生了重要变化。许多国家明确规定不许外国人办报,而多数华侨包括华侨报刊的主办人陆续选择住在国国籍而成为外籍华人。因而,在这些国家继续出版或创办的华文报刊,不再是华侨报刊,而是当地华裔公民或当地官方主办的华文报刊,已不再属于中国新闻事业的范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