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热药 |
释义 | qingreyao 清热药(卷名:中国传统医学) Heat-clearing drugs 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功用 此类药物寒凉泻热、苦寒清解、作用偏里,能使深入气血、内蕴脏腑的实火热毒以及湿热之邪得以清解消散,有泻火、凉血、解毒、燥湿及退虚热等功效,以治疗里热证为目的。部分清热药还兼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化痰散结、利胆退黄、生津止渴、滋阴润燥、活血化瘀、凉血止血、杀虫止痒、利水通淋、祛暑截疟等作用。 分类及适应证 根据药性及适应证的不同,一般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和清虚热药5类。①清热泻火药。以清泻气分实热及肺、胃、肝经实火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有力的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喘咳、胃火牙痛、肝火目赤等证。常用药有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天花粉、竹叶、寒水石、夏枯草、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熊胆、千里光、炉甘石等。②清热燥湿药。寒能清热,苦以燥湿,故有清热燥湿及泻火解毒的作用。主要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泻痢、带下、淋痛、热痹,以及实火热毒引起的目赤、咽肿、疮痈、疔毒等证。常用药有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白鲜皮、秦皮等。③清热凉血药。多为咸寒之品,咸以入血、寒能清热,故有清解血分热毒的作用。主要用于热入心包、内陷营血的血分实热证。见高热不退、斑疹吐衄、神昏谵语、舌绛而干。常用药有水牛角、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等。④清热解毒药。多为苦寒清解之品,于清热泻火之中兼有解毒散结的作用。主要用于实火热毒所致的痈肿疔毒、喉痹痄腮、目赤咽痛、斑疹丹毒、热毒血痢、肺痈肠痈,以及蛇虫咬伤、癌肿等证。常用药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蚤休、大青叶、板蓝根、青黛、鱼腥草、红藤、败酱草、马齿苋、鸦胆子、白头翁、四季青、射干、马勃、山豆根、土茯苓、白蔹、漏芦、垂盆草、穿心莲、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慈姑、金荞麦、拳参、绿豆、草、熊胆等。⑤清虚热药。多为甘寒之品,主入肝肾二经,故有清退虚热的作用。主要用治肝肾阴亏、虚热内扰所致的午后发热、五心烦热、口燥咽干、遗精盗汗、舌红少苔,以及热病后期邪热未尽、伤阴劫液、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等证。常用药有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等。此外,某些清热药还用治风热感冒、目赤翳障、肺热咳嗽、瘰疬痰核、湿热黄疸、血瘀经闭、津伤口渴、内热消渴、风疹湿疹、疥癣麻风、血热妄行、暑热烦渴、疟疾寒热、热淋血淋、水肿胀满等证。 配伍 使用清热药时,对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后清里,或表里双解,以防表邪内陷;阴虚发热者,当配养阴药,以标本兼顾;气血并热者,又宜气血两清。用治热淋水肿、湿热黄疸、肺热咳喘、瘰疬疮毒等证,还应分别配伍利水通淋、利胆退黄、化痰止咳、软坚散结药,以协同药力,提高疗效。 使用及注意事项 此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当慎用。热证易伤阴液,某些苦寒药物又易伤阴化燥,故阴虚津伤者慎用,或配养阴药同用,祛邪而不忘扶正。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者,禁用清热药。使用本类药物要中病即止,以防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现代研究 清热药有广泛的抑菌、抗病毒作用,有不同程度的消炎、解热作用。部分药物还有镇静、镇痛、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利胆、利尿等作用。此类药物分别对西医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气管炎、肺炎、肺脓疡、胸膜炎、肠炎、肠伤寒、菌痢、阿米巴痢疾、各型肝炎、胆系感染、泌尿系感染、急性肾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急性腮腺炎及颜面丹毒、蜂窝织炎、脓疮疖肿、败血症等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部分药物用治癌肿有一定疗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