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价 |
释义 | linjiɑ 林价(卷名:经济学) forest value 一般指人工培育的立木价值的货币表现,即立木(林地上生活着而尚未伐倒的树木)的价格。以培育立木(包括采种、育苗、造林、抚育管理到立木成熟)过程中,凝结在活立木实体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为基础形成。 在资本主义国家,营林者多将立木加工成木材销售,因此林价通常根据木材的市场价格倒算,即木材市场价格扣除采运费用、利润和税金以后的部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林价在木材价格中只占25%,1950~1976年总平均已占5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高达85%以上。瑞典、芬兰、日本等林业发达国家近年来林价占木材价格中60~80%。 林价的计算公式有多种。如十月革命前的沙皇俄国,曾用市场价格作为确定林价的标准。从1896年开始,官方林业所指定的计算公式是: ![]() ![]() ![]() ![]() ![]() 在中国,国有天然林实行立木的无偿调拨,没有林价。调入木材单位按国家规定,仅按木材调拨数量向国家指定的单位交付少量的育林费,作为营林企业再生产费用。集体所有林,在实行国家派购制度时,林价由国家规定。国有人工林林价也由国家规定。由于历史的原因,规定的林价长期偏低,80年代初大约占木材价格的20%。1985年国家取消对集体所有林的木材派购,林价由市场来调节,它在木材价格中的比重上升。 中国林业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为了保证国有天然林的恢复,需要确定合理的林价,实行有偿调拨。合理的林价可由林价制度来保证。林价制度的内容包括:①林价区。即根据各林区森林资源的状况,森林在当地的地位和作用,分别划分为若干林价区,国家对不同的林价区确定不同的林价水平。②林价等级。根据伐区到铁路装运点、流送码头的距离,划分若干林价等级和等级差价。③树种差价。根据各地区林木生长情况、树种、径级等,确定林木的差价。实行林价制度,有利于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发挥价格的调节作用,使培育森林的劳动耗费得到补偿,并获得合理的赢利,以发挥营林者的积极性,提高森林集约经营的水平。 在中国,计算国有林林价,一般主张采用以下公式: ![]() 中国在实践上也采取林价占木材价格的比例来确定。1986年10月,国务院在《关于研究解决国有林区森林工业问题的会议纪要》中规定,从1987年1月1日起,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森工采运企业提取林价的标准,按木材销售收入的21%提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