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泥石流
释义 nishiliu
泥石流(卷名:地质学)
debris flow
  山区爆发的、饱含泥砂、石块以至巨砾的、破坏力强大的特殊洪流。它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历时短暂,搬运力强,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10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能将几十吨重的巨石从山内推向山外,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农田、森林、道路和桥涵,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中国是泥石流多发国,尤以西南和西北地区发生最多。
  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 3个条件。①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一般软弱岩体分布、断裂集中、岩体强烈风化、有较厚的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的地区是产生泥石流所需的固体物质的有利场所。②充足的洪水来源。降水集中,出现特大暴雨或有大量冰雪融水流出。③陡峭的河谷沟床。新构造运动剧烈上升,水文网系强烈下切,山高坡陡,沟床纵坡大,是大量汇集降水,产生高速洪流的有利地形。因此,泥石流有着明显的区域或地带性分布规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滥伐森林,破坏植被,堆弃矿石废碴,也是促使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
  类型与性质  泥石流是岩石碎屑与水混合的二相流体。因碎屑物粒度和数量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流态。一般分为粘性泥石流(结构性泥石流)和稀性泥石流(紊流性泥石流)两种主要类型。
  粘性泥石流含有一定数量(占固体物质的3~6%)的粉、粘土颗粒,与水形成泥浆体,粗碎屑物质镶嵌其中,而构成统一的整体运动。粘性泥石流含水量一般小于或等于50%,密度大于1.80克/立方厘米(含沙量大于1300千克/立方米),静切力大于70帕,粘度大于 0.3帕秒;是泥石流的主要类型和流态。1974年在云南东川蒋家沟实测到一次极粘稠泥石流,其含水量仅11%,密度2.37克/立方厘米。
  稀性泥石流是一种过渡性流体,常形成于泥石流爆发的初始与后期阶段。泥砂石块碎屑物由水搬运,呈悬移或推移状态。稀性泥石流含水量大于50%,密度小于1.80克/立方厘米,静切力大于70帕,粘度在0.3帕秒以下。此外还可分出不含粉、粘颗粒而饱含砂、石、砾的水石流和所含固体物质以粉土颗粒为主的黄土泥流。
  泥石流的流速一般为2~6米/秒,最大可达13~14米/秒,粘性泥石流有明显的阵性特征,一次泥石流过程包含数十至数百次阵流。阵流前锋高而陡,多由大石块组成,称为龙头。龙头所到之处,烟尘滚滚,泥浆飞溅,响声隆隆,地面颤动,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和破坏性。龙头过后,泥石流的厚度和宽度减小,最终停积下来。
  防治  分为综合治理和工程治理两大类。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恢复山区的自然生态平衡等均属综合治理。工程治理的原则是在泥石流发育的沟谷的上、中、下游根据不同目的采取不同的措施。在上游形成区以减少固体物质来源为主,修建一系列格栅坝,拦挡滑坡、岩锥等可能提供的大量碎屑物;对中游流通区则以疏导泥石流为主,修建排洪道、导流堤、渡槽等,将泥石流的活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在下游堆积区,修建拦挡坝,以保护城镇厂矿、交通等重要设施,同时起到提高侵蚀基准面,加速泥石流消亡的作用。(见彩图)


  参考书目
 中国科学院甘肃省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编著:《泥石流》,科学出版社,北京,197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