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泰戈尔,R.
释义 Taige'er
泰戈尔,R.(卷名:外国文学)
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
  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于1861年5月7日出生在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他的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是最早去英国访问的印度人之一,曾支持19世纪初孟加拉启蒙运动者拉姆·莫汉·拉伊通过梵社进行的反对偶像崇拜、种姓制度、寡妇自焚殉节等社会改革活动。他的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对吠陀和奥义书很有研究,是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有子、女14人,泰戈尔最幼。他的大哥是诗人,又是介绍西方哲学的哲学家;他的五哥是音乐家、剧作家;他的姐姐是第一个用孟加拉语写长篇小说的女作家。和他年龄不相上下的侄辈中也有不少人在孟加拉文学和艺术复兴中作出了程度不同的贡献。在这个扎根于印度教哲学思想土壤、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富有文学教养的家庭里,泰戈尔度过了他的童年。他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没有在学校里完成正规学习。他的科学、历史和文学的丰富知识,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从小便醉心于诗歌创作。他的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于1875年 2月25日在《甘露市场报》发表时,年仅14岁。他的长诗《野花》、《诗人的故事》和拟中世纪虔诚派颂歌体的诗集《帕努辛赫诗抄》都是他13至18岁时的作品,虽然不很成熟,却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泰戈尔按照父兄的意愿于1878年赴英国学法律。他对法律不感兴趣,便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他在 5年之内(1881~1885)出版了抒情诗集《暮歌》(1882)、《晨歌》(1883)和《画与歌》(1884);戏剧《蚁垤仙人的天才》(1881)、《大自然的报复》(1884);长篇小说《王后市场》(1881)和《圣哲国王》(1885)。他的戏剧和小说不少取材于史诗和往世书;他的诗歌主要表达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沉湎于冥想的个人感受。他在《回忆录》(1912)里承认他早期的作品“梦幻多于现实”。
  1886年诗集《刚与柔》的发表,标志着他在创作道路上进入面向人生、面向现实生活的时期。首篇《生命》写出了他要以“永新的诗歌”反映生活的愿望,他“要活在人民中间”,“用人们的悲哀与欢乐编成诗歌,为他们修筑一座永恒的住所”。他毫不惋惜地向过去告别(《旧》),满怀激情地欢迎新时代的到来(《新》),这个新时代的新世界“属于生命,不是死亡的殿堂”。他呼唤:“亲爱的,让我们离开这鲜花铺就的卧床,让坚硬的大地在我们脚下回响。”(《梦幻》)因为“梦幻之网已被撕毁”,他要在“粗石垒成的墙壁里”面向生活。这些都表明他向现实生活迈进了一大步。此外,在诗集里还第一次出现了热情的恋歌和描写儿童的欢乐、母亲的慈爱的诗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3首爱国诗,它呼唤孟加拉人民从睡梦中醒来,相信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世界事务,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前进。诗中洋溢着对改变民族命运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诗集《心中的向往》(1890)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在形式上它突破了印度诗歌的传统和英、法浪漫主义派作品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内容上也显示出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密切注意。例如其中的《海浪》是对1887年 800名香客覆舟遇难的惨剧作出的强烈反应。《传道者》是对1888年加尔各答一群印度教徒打死一名救世军表示愤懑,谴责了新印度教徒的宗教狂热。构思新颖的《一对孟加拉新婚夫妇的情话》是反对童婚的优秀诗篇。在新婚之夜,新郎不断向新娘──不懂事的小姑娘倾诉爱情,新娘却为“要找保姆睡觉去”以及她的“被忘在家里的小猫麦尼”而啼哭!这部诗集再一次抒发了泰戈尔的爱国主义感情,号召人民为祖国的昌盛努力工作。在《国家的进步》一诗里,他特别强调自我改造,他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伟大,在于她的每个成员的完美与高尚。
    


  这一时期他写了两个剧本,即《国王与王后》(1889)和《牺牲》(1890)。《牺牲》是由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圣哲国王》改编而成,描写国王废除以众生的鲜血向女神献祭这一陋俗所遇到的种种阻力,反对恢复婆罗门祭司的特权和落后的习俗。19世纪80年代,新印度教派企图利用宗教谋求民族复兴,主张复古和严格遵守印度教一切传统教规,在加尔各答甚至恢复了向毁灭女神迦梨供献牺牲的祭典。《牺牲》的发表,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1884至1911年,泰戈尔担任梵社的秘书。无论在文学创作或社会活动中,他都反对宗教偏见、种姓制度和腐朽落后的传统,重视科学和进步,主张向西方学习,但并不盲目崇拜西方文明;他珍视印度文化和民族的优秀传统,但并不怀古。1884年,他和保守的民族主义作家班吉姆·金德尔·查特吉展开的一次争论,分歧就在于此。他认为一个民族必须不断进步,不仅倒退是不行的,即使停滞也很危险。
  从1891年起,他住在西莱达经管父亲的地产,目击农村的凋敝和农民的穷苦,开始注意社会主义思想。他在写给朋友的信里说:“我不知道更平均地分配财富的社会主义理想能否实现,如若不能,则上天的意志真是冷酷无情,而生物中最不幸的就是人了。”他想象的解决农村问题的办法带有乌托邦的性质,然而他对农民的同情却是真挚的。
       


  9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旺盛时期,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他从1891年起连续在他主编的《萨塔纳》杂志上发表的60多篇短篇小说。它们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揭露了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塑造了许多不幸的妇女的形象。其中抨击嫁妆制的《还债》,揭露种姓制的《素芭》,抨击寡妇自焚的陋俗的《摩诃摩耶》,反对童婚和歧视妇女的《练习本》和描写寡妇悲惨生活的《是活着,还是死了?》,都是最优秀的篇章。在《乌云和太阳》(1894)里,他描写了殖民当局的专横恣肆,孟加拉官吏的怯懦,地主及其代理人的谄媚逢迎,农民的忍气吞声。而在这种阴暗背景衬托下,展示出两个光明的形象──为维护孟加拉人民的尊严而反对污辱与压迫的青年律师和与他忠诚相爱的少女。这篇小说无情地揭露与斥责了殖民当局。
  泰戈尔短篇小说中的人道主义和批判倾向,为印度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道路,印度许多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
  这一时期他发表了《金帆船》(1894)、《缤纷集》(1896)、《收获集》(1896)、《梦幻集》(1899)、《刹那集》(1900)等5部抒情诗集,一部哲理短诗《微思集》(1899)和一部《故事诗集》(1900)。
  他的故事诗歌唱印度光荣的文化传统和中世纪印度各民族反抗异族侵略者的英勇斗争。他的格言、寓言式的小诗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充满对小市民趋炎附势的辛辣讽刺和对权势者的愤懑。他的抒情诗继承了印度古典文学和中世纪孟加拉民间诗人抒情歌曲的优秀传统,吸取了民歌和民谣的丰富营养,富有民族特色。从《刹那集》起,他开始用孟加拉口语写诗,人民大众的口语赋予他的诗以新的节奏和清新健康的气息。他描写孟加拉大地风光和歌唱生活、青春与爱情的抒情诗,为人民广泛传诵。他的第二部英译诗集《园丁集》里的诗篇,大多选自这一时期的作品。
  在《缤纷集》里,他第一次提出“生命之神”的观念。它源自奥义书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和中世纪毗湿奴派诗人断言“人高于一切”的理想。他说,他从“内在的我”中吸取灵感,这个“内在的我”与无处不在的“最高起源”──“无限”,是同体共存的。在后来他以十四行诗的形式写的宗教抒情诗《奉献集》(1901)里可以看出他对神的虔诚是和对生活、对国家和人民的爱融合在一起的。
  1901年,泰戈尔在和平村创办了一所学校,亲自担任教学工作。1902年,泰戈尔丧偶。1904年,女儿病逝。1905年,父亲去世。诗集《回忆》(1903)、《儿童》(1903)和《渡船》(1905)就是他个人生活中不幸年月里的记录。另外,他还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小沙子》(1903)和《沉船》(1906),表现了封建道德规范与新的民主思潮的冲突,反映了古老的家庭生活方式的瓦解。
  1905年,英国实行分裂孟加拉的政策,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泰戈尔积极参加运动,并且写了许多爱国诗歌。1910年,著名的长篇小说《戈拉》发表。《戈拉》反映了印度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现象,塑造了争取民族自由解放战士戈拉的形象。他歌颂新印度教派教徒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必获自由的信心,同时也批判了他们维护旧传统的思想。对梵社某些人的教派主义、崇洋媚外也进行了鞭笞。他还写了象征剧《国王》(1910)和《邮局》,讽刺剧《顽固堡垒》(1911)。
  1910年,诗集《吉檀迦利》(孟加拉文本)出版。这是继《奉献集》之后又一部最优秀的宗教抒情诗集。泰戈尔热爱人生,从不逃避现实,因此他的神仍然是在流离失所的最贫贱的人群中间,是在“锄着瘠地的农民那里、在敲石的筑路工人那里”,通过“劳动和流汗”才能走近它。
     


  1912至1913年间,泰戈尔访问英国和美国。他旅居伦敦时把《吉檀迦利》、《渡船》和《奉献集》里的部分诗作译为英文。1913年《吉檀迦利》英译本出版。同年,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金。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泰戈尔的创作生涯经历了另一高潮。他发表了诗集:《歌之花环》(1914)、《颂歌》(1914)、《白鹤》(1916)、《逃避》(1918),以及中篇和长篇小说《四个人》(1916)与《家庭与世界》(1916)。在《家庭与世界》中,他指出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缺点:领袖们不顾农民的利益,冒险主义分子利用运动煽动沙文主义和宗教狂热,引起民族冲突。
  20年代,泰戈尔创办了国际大学,并曾多次到国外访问。这时期他出版了剧本《摩克多塔拉》(1925)、《红夹竹桃》(1926)和一些诗篇。他的长篇小说《纠纷》(1929)描写没落的封建世家与资产阶级暴发户之间的矛盾,长篇小说《最后的诗篇》(1929)描写印度颓废的一代。
  30年代,他陆续出版了长篇小说《两姐妹》(1932)、《花圃》(1933)和《四章》(1934);戏剧《时代的车轮》(1931)和《纸牌王国》(1933);诗集《再一次》(1932)、《边缘集》(1938),以及访问苏联的见闻录《俄罗斯书简》(1931)。在德、意、日法西斯猖獗时,泰戈尔对遭受他们侵略的国家表示同情,曾写了一些重要的政治抒情诗,如《礼佛》等。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表示愤怒的抗议。
  1941年4月,他写下了最后的遗言──著名的《文明的危机》,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进行了控诉,表达他对祖国最后必能摆脱殖民统治、获得民族独立的信念。
  1941年8月7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的祖宅逝世。
  泰戈尔共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篇和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此外还写了大量有关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创作了 1,500余幅画,谱写了很多歌曲。
  泰戈尔的诗歌和小说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制度双重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描写了他们的反抗和斗争,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深为人民所喜爱。他的丰硕的创作成果,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一生辛勤的劳动给印度文学和世界文学宝库增加了可贵的遗产。
  泰戈尔对中国怀有崇高的友谊。他一贯强调印中两国人民团结友好合作的必要性。1881年,他写了著名的《死亡的贸易》一文,谴责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罪行。1916年,他在日本发表谈话,抨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行动。1924年,他访问中国。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以后,他屡次发表公开信、谈话和诗篇,斥责日本帝国主义,支持和同情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逝世前,他在病榻上还不断关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历来也把他看作印度文化的杰出的代表和中国人民诚挚的朋友。中国人民尊敬他,也喜爱他的作品。中国作家郭沫若、郑振铎、谢冰心、徐志摩等人早期的创作,大多受到过他的影响。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几十年来出版的他的作品的中译本和研究介绍的文章为数很多。1961年为了纪念他的百岁诞辰,中国又出版了10卷本的《泰戈尔作品集》。
  参考书目
 布特代沃·巴苏:《一亩绿草》,加尔各答,1948。
 布罗帕德古玛尔·穆克吉:《泰戈尔传》(4卷),加尔各答,1951。
 A. Aronson, Rabindranath through Western Eyes, Allahabad, 1943.
 M. Sykes,Rabindranath Tagore, 1943.
 E. Thompson, Rabindranath Tagore. Poet and Dramatist, London, 1948.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28:57